(403)、另有一人在水中(2 / 2)

話說一開始,朝廷注意到白蘆泊這塊地方,本來是為了民生。然而經過工部特職官員深入勘察土質後發現,這處水泊不具備蓄水能力,隻要稍經旱情,泊麵就會幹涸。掘泊為湖,永定周遭農田灌溉大計的設想就此撤銷。

但是,朝廷的注意力既然在這片土地停留過,工部也出了人在這邊鑽研過,那麼按照當今天子的行事風格,必定不會就這麼走了算了。

後來有人設想,既然白蘆泊沒有下挖的價值,那在地麵上搞建設有沒有出路呢?

商議的過程是:有。

商議的結果,具體實施起來,就是在白蘆泊原來的地基周圍,建築一道闊堤。這樣既不破壞白蘆泊原來四周被蘆葦包圍的自然環境,又防止今後若有大澇或者大旱的年景,白蘆泊可以成為一道緩衝屏障——盡管這個自然濕地冬枯夏滿的規律似乎從未異變過。

當然,最為重要的目的,還是從那時候起,白蘆泊的建設成為京都加速晉升為全國第一大商都的輔助條件。

異地溢價,運輸是經商的重要步驟,然而當今天子似乎格外熱衷於商業強國這項國策。皇帝帶頭支持經商,手筆之大自然不一般。

水運不再局限於行走在川流之上,而是將海外的生意也漸漸攬入懷中。陸路輸送也不再有遠近限製,如有需要,路程可逾越千裏外。即便是通過陸運將北國的特產運到昭國南方,讓昭國民眾可得以享用,也是做得到的。

不過說到海運的大船製造技術,目前還是工部特別保密的項目。另外,在前周皇朝,律法中是有明確規定,對平民養馬的數量做出很大限製,這一條例在昭立後也大部分保留下來。

除了大型商會檔案在冊,並且每年為獨立養馬繳納了除稅賦外單獨一份的費用,因而可以自行安排馬匹外,中小商戶所用的馬匹超過一定數量時,就必須租用官方提供的馬匹。而這類馬的身上都有一種標誌性烙印,算是皇帝在給予各類新興小商家發展空間的同時,施加的一種管束力。

京都因為外城北的白蘆泊修成馴馬場,使用軍事手段馴練出的商馬,每年還會定時整編集訓一次,京都順勢成為官馬供給地中質量最高的都城,連周圍城郡裏某些產業漸漸擴張的小商會也願意跑來京都辦理租馬手續。

不過,這個項目中其實還隱藏有皇帝的一個深謀遠慮。盡管沒人明著說,但親身參與白蘆泊馴馬工作的軍遣馴馬師已經有所體會,或許將來某日戰事起,商家的載貨馬會成為預備役軍馬,隨時受朝廷征用!

關於這一點推敲究竟準不準確,沒人驗證過,但大家有目共睹的是,白蘆泊大圍堤不再是安順年景裏的田中擺設,而是成為一條跑馬道。全長十九裏的泊堤跑道寬可容十馬並行,跑道雖然是環形,但從局部來看,環形程度並不明顯,仿佛是直道。在這裏馴馬,場地寬闊,也借用了蘆泊的地理條件,不會占田擾民。

除此之外,此地還有一個對養馬事業來說極為良好的天然因素,那就是蘆泊周圍的蘆葦。在盛春時節嫩蘆葦葉最豐富、生長最快的時候,來這裏接受訓練的馬得以每天吃到青草,並且不論中途還有哪些商戶送馬過來受馴,也不用擔心草料問題。

這是一項重大的開銷節省,蘆泊不但供給馴馬所需的場地,還提供大量免費的優質草料,馴馬期間的強馴環節,日常也的確需要受馴的馬有豐富且質量高的‘夥食’。

補充一條就是,馴馬隊隊員也不用太操心受馴的馬所排泄的馬糞如何處理了,自有在春季,每天都會不停歇的來蘆泊挖肥土的村民挑走豐田去了。蘆泊有馴馬隊駐守的事傳出後,四周的鄉民漸漸熟知了,每年春上也不再隻是跑到泊裏一通亂挖,而是直接到馴馬隊員指引的地方挑肥去了。

坐在卜羽從庫房取出的馬車上,由馬車載著三人慢慢行走在跑馬道上。

作為跑馬道的地基,這條環泊大堤實際高出地麵兩丈有餘,宛如連綿一排的小山丘。行於這樣的跑馬道上,周圍的風景可以俯視到比較遠的地方,視野一片開闊。

~

PS:

關於皇帝控製馬匹,相當於管控交通運輸。

另外,皇帝之所以搞商業強國,是有他自己發現的一個原因,我暫且不說,隻說擴展商業,必須抓緊運輸。從經商賺錢角度來看,運輸業必須快捷發達,但是運輸業太發達,容易形成造反萌芽。

皇帝必須將這種萌芽捏死、或者控製在萌芽狀態,以便想捏死時就能輕鬆捏死。

(以上廢話不記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