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軻哥哥,這對你們治水可有什麼幫助?”
李軻看了幾眼,問道:“這與戽鬥有幾分相似。”
“戽鬥?”梁樂沒聽過這東西,李軻提筆便畫了出來。
戽鬥用竹篾或木頭製成,中部似鬥,兩邊有繩,輕便耐用,隻需要靠人力操作便可,確實與腳踏水車差不太多,隻是結構上粗糙一些,蓄水量也不足夠。
“往日農戶們便是用戽鬥取水灌溉農田。”李軻解釋道,“若按你所說,確有防堤內積水之效。”
梁樂臉上露出笑容:“有用就好。”
·
府衙內,眾多學子圍坐一堂,趙學政坐在首座,正向他們交代著後麵的安排。
“……沙因潮至,數年複塞……新導之河,必設諸閘,常時扃之,以禦來潮,沙不能塞也……今疏導者不唯使東南入於鬆江,又使西北入於揚子之於海也。”趙學政將手中的那篇文章放下,“這便是李軻所呈的治水之策,本官閱完諸位所呈文章之後,認為此篇所擬對策最佳,不知諸位有何看法?”
那日李軻將梁樂送回家中,聽了她一席稱得上“勸誡”的話,後又在客棧中得了梁樂所製的圖紙,幹脆將自己先前所想的對策劃去,重新擬了一篇關乎水利農田之作,便是趙學政方才所念。
天一湖東南邊流入淞江與西北邊流入長江的通道必須疏通,唯有宣泄通道暢達,才能將長年累月所積的沙石堵塞疏導開來。
他甚至提出“以工代賑”,讓流民們興修圩堤,疏通田間水道,在不破環農田的情況下引導湖水灌溉莊稼,以禦旱澇災害。
能被召來的學子都已過府試,且多少在考生之中有些名氣,自也是有真才實學的。他們聽完李軻所寫的對策,便知曉自己的那份不如他,當下便拱手稱讚李軻“英雄出少年”,“心中有百姓”雲雲。
趙學政此番叫他們前來,自然也不是隻為了讀一遍李軻的文章,而是告訴他們,朝廷已經下旨,賑災的銀錢與糧食不日便到。隻是朝中人手不足,此番治理水患隻安排了位欽差前來,因此他希望諸位學子能夠助他一臂之力。
“治理水患,學生等義不容辭。”
·
統共十名學子,被趙學政安排去了幾個不同的縣裏。
李軻作為對策的提出者,被分去了東南邊水患最為嚴重的興縣。
梁樂得知之後,本要打包了行李一同跟去,但李軻知曉水患嚴重之處十分危險,擔心她跟過去會出什麼事,沒法照看住,以欽差帶隊的理由拒絕了梁樂。
她並非考生學子,本也不在趙學政安排的名單之中,若是李軻願意帶上她還好,李軻依然拒絕,她也確實無法跟去,隻好獨自留在吳郡折騰施粥濟災之事。
但李軻去興縣不過三日,她一直心緒不寧,總覺得之後會有什麼大事要發生,卻無論如何也想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