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1 / 2)

致辭在“肇賜百福,宜爾四土”後結束,五十餘歲的當今天子春秋已不富,挺著肚子念完後,悄悄鬆了口氣。

接下來就是最後的儀式,這位皇帝揮揮手,看著下邊的百官,問誰當先上來割肉。這種禮儀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一般要問三次後,群臣相互辭讓,最後天子看到都沒有人主動,便親自叫某位大臣上來,接著其餘眾人才紛紛分胙。

一般皇帝問完後,等到開始分胙就能離開了,因為人不少,隻有重要的幾十個大臣能拿,需要一定的時間。

問完三次後,還是無人上前,天子早就站不住了,今天他都一直沒坐下來過,就連跪拜都反複來了幾回。等得不耐煩的他準備隨意找個順眼的臣子上前,這時候一邊的儐相籠袖上前。

皇帝對這個年輕人很熟悉,當今太子和謝客師出同門,小相謝客的老師曾任過太子太傅,這一輩如今在當朝頗有聲望位置卻不高的年輕人,都是為下一任天子選好的輔弼之才。他曾和太子說過,可以將謝客作為下一代的儒門領頭人培養,讀書人必須要掌握在手中,謝客這樣的,以後勝任一個京兆尹是沒有問題的。

這時候還在太學府苦讀瑟瑟發抖的宋潛溪,想不到他將來能頂替小謝老師的位置。這時候率先走上前的謝客也想不到,當今天子會這麼看重自己。

他第一個出言謝恩,得到天子應允後,走向案板,領取了一塊不大的祭肉。今天他作為小相,拿一塊肉是沒有問題的,隻是像他這麼自己上來的,之前沒人做過。

站在隊列裏的謝太史皺著眉,想不到為什麼一向淡泊不爭的侄兒怎麼這麼性急,怕是會給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

天子麵色溫和,他早就站不住了,看到謝客主動來前領賞,心中欣喜,笑著走過去替這個年輕人撣去章甫上的雪,問道:“小謝何為首善?”

這個親切的動作表明了他對這個年起讀書人的欣賞,下麵的群臣心思活泛起來,羨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更多是生出交結心理。謝太史也覺得奇怪,按理來說天子和侄子沒有太多交集,若說是前邊站著的太子對他這般倒還說得過去。

謝客放低姿態,恭敬地回答:“君有所賜,敢不心悅匍匐而就?歸遺細君,同享天予甘旨,故心動若此。”

這話說出來,下麵離得近的人小小地騷動起來,都是小聲的議論。天子點點頭,沒有再和他說話,轉而叫群臣各自領取祭肉,然後首先離去。

今天天氣太過惡劣,老先生們都沒來,謝客拿了肉用剩下的苞茅穿好,等著叔父一同回家。謝太史看到人群散開,過來扯住他的袖子,質問他為何出言不加考慮,若是觸怒天子可不是小罪,何況是在這種場合。

謝客自省“歸遺細君”這種話確實有點放蕩了,垂頭受訓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