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頁(2 / 2)

經過幾年的擴張,苧麻園如今已經達到了周敏要求的一千畝。現在站在齊家山上往北邊看,好幾座山上都種滿了苧麻。除了冬天苧麻不出苗時顯得有些蕭條之外,其他三個季節,都是一派欣欣向榮。

大概是養得好,齊家山的苧麻每年能夠長三季。大山和大樹靈機一動,在苧麻的花期將蜜蜂放過來,居然也真的釀出了蜜。蜂蜜多了,自然就能夠留下更多的讓蜜蜂繁衍,所以如今齊家山的蜂箱已經增加到了五個,出產的蜂蜜也已經開始對外出售。

宣斌送過來的雕版印刷工匠共有十幾人,是連家眷也一起送過來的。如今山後建了員工宿舍,大家也就都住在了那邊。

男丁們不必說,都是印刷作坊的工匠,女眷則是幫著做各種活計,比如給地裏澆水除糙,照料周敏的花園和藥園,另外收苧麻以及後續的一係列工序、摘桐油果、采摘水果等等活兒,也就都不需要再請人了。

幾天的巡視下來,周敏對如今這個井井有條的狀態非常滿意,自然少不得嘉獎一番,卻又讓大家更為激動,這股勁頭一直持續到過年,才逐漸平靜下來,為節日的喜慶熱烈所取代。

過年之前,石頭總算是將拖了一年的手搖式印刷機給做了出來。其實他之前就已經有了眉目,但隨後因為周敏懷孕,石頭的心思都放到了別處,這件事也就一直拖延下來了。

不過中途他倒是將幾個技術難題給解決了,也畫出了圖紙,所以現在要做的就是依樣將之做出來,自然不太費事,很快就成功了。

有了這個印刷機,作坊的工作效率又陡然提升了一大截。根據秦師傅的預計,明年就能夠將飛虹樓叢書出完。

至於之後的工作計劃,周敏也已經想好了,先把圖書館現有的書印一批出來。每一冊書至少要有十本,這樣才能讓盡可能多的學子看到這本書。而且數量多一些,圖書館那邊也就可以開展外借服務了。

這同樣是一項大工程,不過並不急。所以在這期間,還可以趁機研發一下新的工藝,比如彩印。

在江南地區,彩印的圖本已經是市麵上隨處可見的東西了,十分受歡迎。不過這東西還是印什麼百美圖、避火圖之類的用得更多,頂多是話本和院本上印幾幅繡像,坊間的評價自然也就不高。

大約也正是因為這樣,這種技藝沒有廣為流傳。在征州這樣偏遠的地方,自然很難見到。

不過出版商也不傻,即便不受重視,這種秘技也被牢牢捏在手裏,絕不外泄半點。好在自家工匠都是從皇宮大內出來的,這些絕活兒雖然沒人會,但卻都是見過的,鑽研一番,複製出來不算難。

那之後,周敏還有一係列的書想印,不過倒也不必著急,按部就班的做下去就可以了。

最讓周敏驚喜的,卻是張叔這邊,他居然已經試製出了好幾種符合周敏要求的紙張。有的顏色豐富,有的紙質細膩,但又都不脫huáng麻紙的底,所以仍舊擁有那種別具一格的美感,使得一張紙也仿佛藝術品一般,可以用於品鑒。

周敏隻送了四位先生每人一刀紙,也沒進行別的宣傳,這種紙張就在溫泉山房和長青書院這邊流行了起來。

文人嘛,就愛個風雅,無論筆墨紙硯,還是書房裏的其他用具,都必定要是能夠經得起賞玩的才最好。所以坊間所售的紙,也是各種都有。不過周敏的紙之所以能夠流行起來,卻是因為四位先生的名人效應。

就像京中婦人們最愛模仿宮中裝束一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古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