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來的族中耆老,齒搖發落,卻猶自咬文嚼字,振振有詞,從商鞅頒布‘分異令’一直順溜到曆代禮法,什麼凡族係繁盛之家,概需立府分支,既有益於各家興盛,又能互相幫扶……駢四儷六了一大堆,一句話概括:既分了家,就該各住各的。
您說老侯爺?父母過世後,兄弟感q&iag好,願意住到一塊兒也是有的。不過,有聽說過依附父母叔伯,依附嫡長兄弟的,卻沒聽說過做叔叔的去依附侄子的。
哦?您說太夫人尚健在?可這位二續弦的長嫂比您二位小叔子年輕多了,您可千萬別說不肯搬離侯府是因為‘舍不得’嫂子喲。
您說顧廷煜呀。他身子孱弱,難以支持起侯府門第,需要長輩幫扶也無可厚非嘛。不過人家顧廷燁活蹦亂跳的很。
侯府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你們的積極參與,這些年來,謝謝你們的支持,謝謝你們的幫助,謝謝你們無微不至的照顧,現在你們好功成身退了。你們的光輝形象和高尚q&iagcao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的。
拜拜,慢走,不送。
五老太爺氣的渾身發抖,軟在太師椅中起不來,四老太爺拍著桌子立起:“老子要留就留,要走就走,什麼時候輪得到旁人來指手畫腳!”
他本就是個橫人,索xing耍起無賴,指著坐在後頭那幾個縮脖子的,破口大罵道,“你們幾個不要臉的,往日跟狗皮膏藥般貼著,靠撿老子的牙fèng漏子過活,如今瞧著老子落了勢,就來落井下石!告訴你們,老子就還不走了!他燁小子有本事就自己來攆人!”
氣勢很雄壯,可惜,他有張良計,人家有過牆梯。
沒一會兒,顧廷煊滿頭冷汗的從屋外走進來,在父親耳邊輕聲言語了兩句,四老太爺隨即臉色大變,咬牙頓足半響,頹然坐倒在椅中,不再抗辯。
這般的判若轉折,其實內q&iag毫不稀奇,不消明蘭打聽,四房就自己漏風出來了。
話說顧廷炳被判了流徙,但同樣的三千裏,向北和向西相差甚遠,京城向北三千裏就是口外,那裏不但冰天雪地,人q&iag荒曠,還時不時有羯奴侵擾進犯;別說想過好日子了,能全須全尾的回家就算祖墳冒青煙了。
而向西三千卻不同了。自打武皇帝平定努爾gān都司,晉中及汾原基本肅清安寧,加上朝廷幾十年經營,初見成效,開墾良田,屯兵戍邊,便是再往西也有了不少村莊和縣城;除了娛樂業差了些之外(青樓女xing的從業人員平均年齡為三十五周歲以上),其餘俱可。
除了極少數幾個明旨宣判流放地點的(倒黴的林衝同誌),其餘從輕發落的人犯還是有商量的餘地,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每年朝廷判流徙刑徒下來,刑部和有司衙門就會生意大好,熱鬧的險些叫人擠破門檻(好單位呀好單位)。
顧廷煊是個厚道的兄長,這些日子他提著銀子四處奔走,想方設法叫顧廷炳一路走的舒服些,可卸枷鎖,可坐車馬,還可帶兩個家仆隨行,且目的地是個較太平的西北小鎮,不用風餐露宿,茹毛飲血。眼看疏通的差不多了,誰知忽然出了岔子。
當初逆王牽連頗廣,好些世家大族都多少有些牽扯,其中不乏與顧家犯事相似的,屬於半輕不重,巴結以上,串連未滿,從逆不至於;家門還有些勢力人脈,一番奔走疏通中,就把顧家給扯出來了。
請問古代什麼罪最重?通敵賣國(叛國罪)和謀反(意圖顛覆國家)。
一般來說古代階級森嚴的社會,倘若你處於金字塔頂端的權力中心,背景硬有底氣,稍微qi&aag搶個把民女,縱馬踐踏民田,甚至貪汙腐敗幾下,這些都好說,至多不過是伸頭一刀,抄家沒眷那是到頂了(遇上皇親國戚,這一項就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