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必要追究技術細節,不過,不相信的人可以考慮如下一些基本常識。顯然,靠火箭驅動的太空飛船隻能沿著它的長軸加速——也就是說,隻能“向前”,想要偏離這條直線,需要飛船本身先行轉向,這樣,發動機點火後才能駛向另一個方向。人人都知道內部陀螺儀或切線轉向噴口可以控製轉向,但鮮有人知這種簡單的操作需要耗時多久。普通巡洋艦裝滿燃料後,質量可達兩千到三千噸,這樣的設計不可能用來靈活走位。更糟的不是質量,而是這些質量帶來的慣性力矩——由於巡洋艦的形狀又細又長,所以它的慣性力矩相當大。這個悲哀的事實(卻很少被太空航天學工程師們提及),使得一艘太空飛船轉向一百八十度需耗時整整十分鍾,不管它的陀螺儀尺寸有多合理。用控製噴口也快不了多少,而且在任何情況下,使用噴口都會受到限製,因為它們造成的轉向是永久性的,很容易讓飛船原地打轉,就像一隻慢動作的輪轉焰火,讓飛船裏的人叫苦連連。
在一般情況下,這些不利因素可以忽略不計。宇宙飛船的活動範圍往往在百萬公裏以上,每次任務時間動輒幾百個小時,可它從未繞著這麼小的目標旋轉過。繞著十公裏半徑的圓轉圈,明顯不符合飛船的運動規律,劍魚號指揮官為此感到憤憤不平,K15這麼玩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與此同時,那個狡猾的人類也在審時度勢,反正形勢已然差得不能更差了。他連著三個起落,跳到小山之間,這下不像在開闊的空地上那麼無遮無擋了。他把從飛船上帶來的食物和設備藏了起來,希望以後還能找到,隻是這身太空服僅能讓他存活一天,這是他最擔心的問題。那個讓他陷入麻煩的小包裹還帶在身上,一套精心設計的太空服裏有很多可以藏東西的地方。
山中的寧靜給人一種莫名的孤寂感,隻是K15並沒有想象中那般孤獨。永遠籠罩在天空中的火星漸漸變小,但依然清晰可見,此時的火衛一正在掠過火星的背陽麵。他能看到某些火星城市的燈光,它們如閃閃發光的大頭針,標出了無形的火星運河的連接點。他還能看到閃亮的群星、寂靜的夜空,以及長長的鋸齒狀的群峰,近得仿佛觸手可及。至於劍魚號,還是不見蹤影。或許他們還在用望遠鏡仔細地檢查著火衛一的向陽麵。
火星就像一塊精準的手表,當它隻剩一半時,就是太陽升起的時刻,同樣升上天空的還有劍魚號。不過劍魚號也有可能從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向出現,它甚至有可能——這才是真正的危險——讓一支搜索隊從天而降。
其實,就在史密斯指揮官看清眼前的形勢時,便馬上有了這種打算。可他隨後意識到,火衛一的表麵積超過一千平方公裏,而他最多隻能從船員中抽調十個人搜索這片蠻荒之地。再說了,K15肯定會攜帶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