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別說本官克扣你們糧餉,是朝廷真的沒有發放,本官這裏也變不出錢糧來,縣太爺那裏也變不出錢糧來。
不過,朝廷沒有忘了大家,當今聖上也沒有忘了大家。
這不錢糧一到,本官就給你們運來了。每人先發半年的,後麵錢糧撥付了,再把之前拖欠的補上。”
康守備站在破敗的軍營裏,身後就是裝滿糧食的牛車。
“謝大人賞賜!”下麵歪歪斜斜的站著五百衛所士兵,聽到今天發糧後,有氣無力的喊道。
“哈哈……,本官做主,給你們每人三石糧食,一斤鹽。憑你們每個月的軍餉,在現在的糧價,你們不吃不喝半年也攢不出三石糧食。”
“謝大人賞賜!”
“好了,按照次序上來領賞吧!”
按照大明初期製定的軍戶糧餉政策,每戶能分到五十畝地,每畝地租子是一鬥,按照物價,軍戶年餉在18兩。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全國各地的軍戶根據當地耕地數量,分到的田地在二十畝,三十畝,五十畝,多者一百畝不等,平均是五十畝左右。
在軍戶沒有成為農奴之前,作為大明朝初期的軍戶,是幸福和富足的。
現在軍戶手裏的田地多半到了各級軍官手裏,他們成為了給軍官種地的農奴,不光負擔著交給朝廷的租子,還要上交給軍官們地租。
平均下來,現在在場的這五百人每個月能拿到五鬥糧食。
如果是朝廷征募的士兵,每個月有差不多三分銀子的糧餉,邊軍地區的募兵能達到一兩多。
家丁的標準是按照邊軍精銳的供給,由所屬的軍官支付錢糧,每個月差不多一兩五分到三兩銀子。
今天這次發放的糧食,是由何先生提供的,康大人又通過自己的渠道,把兩千石新糧,換成兩千石陳糧。
而縣令從庫房發放的糧食,轉了一圈,一分為二,一大一小,進了各自的腰包。
嘎吱!嘎吱!
領完糧食的士兵,用扁擔挑著自己的三石糧食,懷裏揣著一斤鹽,吱吱悠悠的一路送回家裏去。
家中妻兒老小還等著糧食下鍋呢。
“王叔,您走的慢一點,俺沒力氣了!”一老一少兩兵,各自挑著糧食,一前一後的走著。
後麵的少年身子骨弱,走了半道沒力氣了。
“牛娃子,再忍忍,馬上就到了二十裏了,到二十裏我們就歇一會。”
“哎,王叔,俺看了,袋子裏全是陳糧,抓一把滿眼的砂子。當官的真黑心!”
“行了,省點力氣,有這些糧食,咱們兩家就能熬到秋收,咱們莊稼人身子粗,沙子土吃肚裏還壓肚子,撐餓!
少說句話,省省力氣。”
“哎!”
給士兵們發糧食的時候,往裏摻沙子,是常規操作。
收糧稅的時候,糧食裏麵不能有丁點砂子,但是從糧倉裏運出來,再發放到士兵手裏,可就是一斤糧食三兩砂了。
鹽也一樣,從海邊曬出來的雪花鹽,到了各地百姓手裏就成了摻了泥沙的灰黑鹽。
叔侄兩人終於到了二十裏,這是一處驛站和軍屯村。
這次發糧,這個村子也有人。
過了這個村再走十多裏就到了他們的村子,以前是一所哨所,現在慢慢發展成了軍戶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