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章 大陸與海洋擴張的橋梁(1 / 2)

“棒子半島,是大陸和海洋兩種勢力擴張的橋梁。

就藍星曆史上的演變情形看,棒子半島為中原文化經濟輸入海洋的橋梁,也是大陸與海洋兩種勢力向外擴張的走廊。

每當中原勢力強盛的時候,棒子半島就是其向海洋發展的戰略基地。

如隋唐時期,就開始攻伐東北方向的高句麗,其目標就是向外擴展,並且消滅東北部鄰居的崛起,畢竟中原文明的主要威脅自漢以來,差不多都是來此此地。

同時還因為,此地的土著跟中原文明交流廣泛,任其發展,其潛力巨大,是中原王朝不得不重視的潛在威脅。

同樣的,反之如果中原文明勢力式微內亂方殷之際,海洋勢力也會借助棒子半島這條走廊,逐漸向內陸發展。

如南北朝時期,倭人就在棒子半島建立【任那府】,棒子半島的土著也趁機向三江平原擴展,並且垂涎遼東、渤海一帶。

如高句麗,還有渤海國等。

特別是進入航海時代以後,棒子半島的戰略位置更為重要,隻要有勢力在棒子半島占據一座軍事基地,傳統的中原勢力,必將把大部分軍事視線轉移到這裏,嚴重牽製整個中原統治勢力的精力。

在海運條件不成熟的時候,從中原到倭島的路線主要是三條。

一是,島嶼航線,即海上交通線的南線。此線以福州或者江浙為起點,經東番島北緣、琉球、奄美,而到達倭島九川。

二是,大陸邊緣航線,以津沽或登萊為起點,渡過渤海海峽,沿遼東半島東岸,至鴨江口,然後轉向向南,再沿著棒子半島西海岸,越過對馬而至倭島。

此大陸邊緣航線航行,可以避免遠洋危險,而且三國都城都在航線上。

三是,陸上交通線,出山海關,經遼東、平壤、漢城、釜山各地,渡過對馬至倭島,全長越兩千四百公裏。

指揮官,現在就按照棒子半島的戰略位置,你為中原勢力在地圖上選出兩個類似的地點,看看你聽了多少。”

“啊!哦……,讓我看看啊!”

“嗯!注意關鍵詞,攻守之要地,往來交通之要道。”戌亥01提醒道。

李伯笠把整個衛星地圖,放大了縮小,縮小了放大,反複的查看。

反複研究了半天,李伯笠問道:“空中算嗎?”

“空中!?指揮官你覺得現在算不算!要不再加上近地同步軌道。”

“不了!不了!用不到。哈哈……”李伯笠知道自己想多了。

李伯笠用手指在地圖上一指,問道:“這是哪裏?”

“河西走廊。”

“哦!那這裏算一處。”

“可以!那另外一處呢?”

“最後一個就算這裏吧!”李伯笠把自己的小手指向中南半島的小尾巴上。

“可以!

其實,如果指揮官你讀曆史的時候,注意留意一下,就會發現,河西走廊跟中原王朝的盛衰有緊密的互動。

至於最後你選的這個半島位置,從兩宋開始才凸顯其重要,到現在已經是扼守東西方貿易的咽喉之地。”

“哈哈……,01我的戰略眼光很好吧!”李伯笠驕傲的看向戌亥01.

“嗯!可以,這次算你過關。咱們繼續。”

“如果我們把尺度拉大,不再局限於某個國家,某塊大陸。就會發現,總有這麼幾處地理位置,相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就稱之為戰略要地,或者說是戰略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