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鏡所知道的,和天下所有平凡的老百姓知道的一樣,有不同的兩個版本。
史書上記載:“太祖平定天下,大靖王朝立國的第二年初,國教光明神壇造反,欲謀取社稷神器。太祖親征,將百年神教連根拔起,斬殺無數賊人妖邪。隨後又以雷霆之勢整飭朝綱,誅殺無數和光明神壇有瓜葛的亂臣賊子,滌盡朝中妖風邪氣,從此天下安定,大靖皇室地位更加鞏固。”
史書上隻是隻言片語就概括了這一段曆史,而民間的傳聞卻就耐人尋味了。
傳聞諸多,但流傳的最廣,最具權威性的是這段:“成朝末年,靖太祖趙璁原本是名僧人。後來被迫造反,加入光明神壇,屢建大功,被光明神壇第五任壇主張無涯賞識,兩人結成異姓兄弟。在大成王朝逐步走向滅亡之時,趙璁在光明神壇中自建小壇,又完全把持住了光明軍指揮權,軍中大將幕僚皆是他的心腹。最後,光明軍攻占成朝國都,將成朝皇室毀滅。趙璁登基,建立大靖王朝,冊封光明神壇為國教,張無涯為國師。
可趙璁登基後,神壇中絕大多數人不服,認為是趙璁搶奪了張無涯的江山。而當上皇帝的趙璁也變得疑神疑鬼起來。他知道張無涯實力雄厚,怕他來奪取自己還沒坐穩的江山,於是先下手為強,給光明神壇捏造出一個逆天罪名,欲將這個對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脅除掉。光明神壇百年根基,百年積累下來的財富,盡被趙家皇室和一些渾水摸魚之徒掏了個幹淨。許多珍貴的武學典籍,也因此失去蹤跡,或許是在混戰中被毀了,也或許是落在了某個愚昧的山野村夫家裏,用來墊矮腳的桌底了。
為了更進一步鞏固自己的趙家天下,他還借著‘光明神壇造反’這件大事,大力整飭朝綱,將一些勢力龐大,擁兵在手的大臣戴上了光明神壇同黨的高帽子,將他們一網打盡。而這些被冤枉誅殺之人,基本上都是當初和趙璁一起打天下,大靖王朝的開國功臣。據說,這些被誅殺的大臣,連同他們的家屬師徒,合計竟有上萬人之多。由此,民間也偷偷給趙璁起了一個外號,私底下叫他‘剃頭皇帝’。
站在皇室的角度去看,趙璁這樣做其實沒有錯,但平民百姓哪懂得這些道理,在他們心裏,這‘剃頭皇帝’就是一個心狠手辣、背信棄義之人。但偏偏,這樣的皇帝卻是廣施仁德,愛民如子,以虎狼之心行仁義之事。中州大地在他的治理下,出現了太平盛世的局麵,百姓們安居樂業,隻要自己過得好,哪還會在乎趙璁以前做過什麼。漸漸的,靖太祖趙璁還成為了史書中有作為的明君。”
謝鏡曾拿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聞對比,認真分析過。他認為傳聞中的靖太祖趙璁有血有肉、優缺長短曆曆在目,更像是一個真正的人,從而覺得傳聞的可信度要更高一些。
光明神壇已是國教,那就是中州大地第一教,造反不是不可能,而是必要性很小。壇中的元老不服趙璁有可能,但壇主張無涯應該不是個心胸狹窄器量小的人。反而,還應該是一個心胸開闊謙謙君子似得人物。不然,以他壇主的身份,當初又怎會和還是芝麻綠豆般的小人物趙璁結為異姓兄弟?
而趙璁得到天下後,怕光明神壇做大,威脅到皇室的地位,生出要趕盡殺絕的念頭那是非常正常的。之後趙璁借光明神壇的事件大肆屠殺朝廷官員,更是體現出了他忐忑不安的內心。他定是暗想自己如今還在,這些開國功臣奈何不了自己,若是自己撒手升天,孫子登上皇位,那小小的年紀,如何能駕馭得了那些位高權重的開國功臣?他老人家一合計,龍脈的延續比什麼情義承諾都重要,於是,屠刀一起,該殺的都殺了吧……
這就是謝鏡對趙璁心境的揣測。
讀書,死記硬背是下策,參悟書中精髓,揣摩作者的心境才是上策。隻有這樣,讀書人才不會被作者製造出的煙霧所迷惑,從而破霧看花,看清事情的真相。
光明神壇在成王朝走向腐敗的時候建立,創始人釋迦瘋為神壇取名為‘光明’,足見其寓意明確,是為早日推翻成王朝的****,解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帶人民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