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金殿揮鞭(1 / 2)

十日之後,乾清宮的大朝上,豫親王多鐸出列跪在皇太極麵前,當著滿朝的文武官員,義正言辭的說道“皇上,臣弟目光短淺,不曉得您萬丈雄心,坑殺漢人俘虜的想法,實在是有違天和有違天道,並不適應尚未平定天下一統中原的大清,臣弟的愚昧讓皇上失望,請皇上降罪。”

“嗡”的一聲,旗主親王也好,滿漢大臣也罷,他們可都清楚多鐸性格中的狠辣和倔強,誰有那麼大的本事讓他改變主意?

“豫親王,起來吧,你一心為大清江山著想,又是戰功赫赫的旗主王爺,不懂得朝局,想得偏頗一些,朕不會怪罪於你。”

皇太極心中也有疑惑,海蘭珠到底用了什麼法子,能讓多鐸如此?前兩日自己問起,海蘭珠總是神秘的一笑,若是自己逼緊了,她就撅著嘴,眼中含淚說自己不相信她,皇太極暗自搖頭,這幾日他也不曾出宮麵見多鐸,實在是琢磨不透她到底用了什麼手段,不過,總歸是好事。

“眾卿可還有異議?”皇太極的目光落在了往日讚同多鐸意見的旗主親王身上,他們此時心中雖然詫異,但見多鐸低垂著眼瞼,往日飛揚的臉上透著幾許的黯然憔悴,也不敢多言,紛紛搖頭“奴才不敢,恭請皇上聖裁。”

站立在朝堂上的漢大臣此時才緩緩的鬆了一口氣,十餘萬俘虜的姓名保住了,抬頭信服的看著皇太極,猜測皇上會頒布什麼旨意。

“朕不是妄殺之人,也知曉民心可用,北方漸漸的平定,經曆戰亂的百姓正渴求著休養生息,經曆戰亂道路破壞,糧食等等匱乏,朕決定用俘虜去修建青石路,就是——”

皇太極手指點了點腦袋,想起海蘭珠在自己耳邊說得名詞,目光環視一周“這也叫勞動改造,閑暇時,朕還會派人教育他們,朕不是嗜血的屠夫,而是順應天意代明而立的天子。”

“皇上聖明,皇上聖明。”呼啦啦眾人跪伏於地,磕頭山呼道“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跪在多鐸身邊的阿爾薩蘭明顯感到多鐸聽見自己阿瑪吐出教育之言時,天不怕地不怕的十五叔身子一震,頭垂得更低了,頗有一股往事不堪回首之意。

“起來,起來,你們都起來。”高坐在龍椅上的皇太極,很是滿意,抬手說道“若要平定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朕少不得眾卿的輔佐,朕要向天下表明,朕不僅是馬背上打得江山的皇帝,更能治理天下,南明偏安江南,朝局震蕩,奸臣當道,朕必取之。”

“奴才願為皇上效勞。”新招攬的漢大臣孫之獬高聲說道,皇太極在他身上掃了一圈,嘴角露出一抹的嘲諷“孫大人用心良苦。”

此時乾清宮的眾人才發現孫之獬同往日的著裝不同,他剃了頭梳起了長辮子,身上也穿著長袍馬褂,一副滿人的打扮,跪在那,有些洋洋得意,站在漢大臣之首的範文程垂下了眼,暗自歎息,他此舉恐怕會讓剛剛平定的北方重現戰亂,就是剃發易服也不應該放到此時。

其餘漢大臣都眼裏露出鄙夷,覺得孫之獬就如同戲子一樣,沒有任何節操,人群中不曉得誰冷哼一聲“佞臣。”

孫之獬抬頭委屈的看著皇太極,眼裏硬是擠出兩滴眼淚來,嗚咽的說道“皇上,奴才的忠心日月可鑒,請皇上為奴才做主。”

皇太極沉默了下來,眯著眼睛,不可否認孫之獬身著滿服讓他很順眼,不似以往上朝那樣,滿漢分明,漢大臣尤其是剛剛歸降的士大夫全都身穿大明服飾,這些落在皇太極眼中並不舒服。

“皇上,您坐擁天下,應該施行改裝易服,讓整個天下的百姓曉得如今已經是大清江山,隻有推行滿製才能使得萬民歸心,您的江山才能穩定。”

旗主親王對視一眼,雖然他們也瞧不上孫之獬的為人,但是覺得他說得又有幾分道理,心有異動,目光不由的落在沉默的恒親王葉布舒和垂頭仿佛沒有聽見孫之獬所陳的豫親王多鐸身上,看看他們是否讚同。

皇太極手扶著龍椅,麵色不露沉聲問道“你們對孫大人此舉有何看法?”

由於葉布舒和多鐸沒有出聲,其它的王爺等八旗勳貴自然不敢動,而漢大臣之首範文程,洪承疇,武將之首吳三桂等也保持沉默,雖然多有不忿孫之獬之人,但也不好當著皇太極痛罵於他。

大殿裏落針可聞,氣氛壓抑起來,就在此時,大殿外傳來內侍的聲音“啟稟皇上,皇後娘娘到。”

海蘭珠?皇太極眉頭一擰,她怎麼會來?目光掃過多鐸,是為了他嗎?還是——不再多想,淡笑道“讓皇後上殿。”

乾清宮的殿門緩緩的推開,海蘭珠站在大殿門口,微微仰頭看著高坐在龍椅上麵容有些模糊的皇太極,攥緊了手中的鞭子,由於剃發令而引起的血腥,決不能在她麵前重現,最近這段日子,海蘭珠不隻想方設法的收拾好殺的多鐸,更是時刻注意著朝堂的動向,當她聽說孫之獬梳著辮子上朝時,海蘭珠終於坐不住了,哪怕被皇太極懷疑,她也要阻止剃發令的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