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七月七日七 (上)(1 / 1)

神武三十四年,七月七日。距今已有七個年份了。

秦國始皇帝派使臣出使扶桑,尋求海外仙藥。並且又派人修建古往今來第一城,阿房。因此大秦便大修徭役。雖然說秦滅六國成功的統一了中原。但是終究是年份太少,這六國遺民雖然說不是離心離德,但也不見得是與大秦皇帝同心同德。大秦還需要維持巨大的軍備來防備周圍各國的虎視眈眈。從人力上來說根本無法同時支持著大秦皇帝來做這兩件天大的事情。

當然朝堂上也為這兩件事爭吵了一個月的時間。每天上朝除卻緊急事情,說的最多的便是這兩件事。對於修建阿房新城,文武百官都達成了統一的意見,那就是修,但是是在現有的京城上修,而不是如始皇帝說的那樣,重新選擇一個龍盤虎踞之地修建。畢竟現在的京城是龍始之地,不可輕棄。而對於出海尋訪仙人,文武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出生於儒家的文官都認為世間是沒有鬼神的,畢竟夫子說過:“子不語而力怪亂神。”因此在朝堂上每日爭吵的便是這出海和不出海。對於武將來說,始皇帝的英明神武是他們親眼所見。始皇帝滅六國時候的運籌帷幄,這些武將都在旁邊看著。因此他們當然希望這始皇帝能夠帶領他們掃平六合八荒,成就千古帝業。當然還有另一個念頭就是封侯。在沒有軍功的情況下,這些武將被裂土分王的幾率可以說幾乎不算。畢竟始皇帝也有著統一寰宇的心。而始皇帝以後的繼承人,卻不一定有。

然而群臣在廟堂之上爭吵了一個月,都沒有什麼結果。而且始皇帝曾經多次向文官領袖三公明裏暗裏透漏出讓他們配合的念頭,但是三公卻沒有理會。一氣之下的始皇帝便親自下達了聖旨,親自批準了這兩項大事。聖旨一下,便氣的大多數文官都稱病要求致仕。見如此情況,始皇帝極為惱火,連三罷免了吏部,禮部,工部等侍郎,郎中,員外郎等人員五十餘位。將數名欽天監主簿,翰林院教習,庶吉士等交移大理寺辦理。當然也將罰處三公俸祿三年。但是這樣依然沒有堵住文官的奏章。每日上交給始皇帝的奏章有一百餘份,而且還有三百餘份來自各地大員。奏章上大多都是寫著始皇帝如果實行這件事,就會滅國雲雲。說的始皇帝極為震怒,將這些奏章署名都一一記錄起來。在某一次朝會上,將這些人名一一點出,送給了他們一百廷棍的禮物。但是這樣依舊無法擺脫文官的奏章海圍攻,因此始皇帝不得不再下聖旨,不再建阿房新城,而是擴建鹹陽,擴建的部分稱為阿房宮,建好之後將皇宮遷移到阿房宮之內,並且重新修建鹹陽城牆,將鹹陽分為外城,內城,阿房三個部分。而且不再派兵出海尋找仙人,而是派使臣出使扶桑,以耀國威。

雖然說出使扶桑隻是表象,實際目的依舊是去出海尋找仙人。但是文官們卻成功的讓始皇帝改變了旨意。而且始皇帝也親下聖旨向文官道歉。

孟縣,原先是魯國都城,後來魯國被齊國所滅,齊國國君將此地改名為孟城。爾後大秦滅六國,廢城改縣,便成了現在的孟縣。孟縣的出名,便是由於這裏出了一個舉世聞名的聖人,夫子。才為天下人所共知。誰也不知道夫子真正的名字叫什麼,就算是生活在孟縣多年的老人,也不知道夫子長什麼樣子。夫子最大的本領便是讀書,最厲害的本領也是讀書,總之這世間上的書,除了沒有寫出來的,便沒有夫子沒有讀過的。根據孟縣人的說法,有一天夫子在讀書的時候,讀的讀的便有了天地異象,夫子一下子變成為了天下聖人。在孟縣流傳的版本有很多種,出現的天地異象也有許多種,但是相同的一點便是夫子是讀書成的聖人。所以天下的讀書人便將孟縣桃林視為了聖地。

按照大秦始皇帝的聖旨,建阿房需要民工十萬,而且出使扶桑,則需要跨過東海,因此也需要有二十萬民工建造大船十二,小船五十,其餘大小船隻百餘艘。建造這些東西都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且按照當時欽天監的說法,建阿房需要有一神物來鎮住這鹹陽龍脈。而且海中多妖,亦需要神物來鎮壓妖氣。因此這工部尚書便上書始皇帝,稱這孟縣桃林有著驅邪避禍的能力,而且那株神桃木,則有著鎮壓氣運的作用。始皇帝一聽,便讓工部派人去砍伐桃木,並且將那株神桃木運回鹹陽,鎮壓龍脈。(╮( ̄▽ ̄")╭讓我從新寫起。先試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