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阿瑪恕罪,兒臣隻能說賀禮是這世上原本沒有的東西,其它的到時自然見分曉。”胤祚暗地裏籲了口氣——好歹是先把老爺子注意點給轉移了。
“啊哈。”康熙老爺子的好奇心還真給調動起來了“好你個小崽子,跟皇阿瑪也打起埋伏來了。”
“嘿嘿,孩兒這也是想讓太皇太後高興一回不是,皇阿瑪就放過兒臣一遭吧。”胤祚腆著臉笑道。
“好,這事兒就先放在一邊,若是賀禮不能讓太皇太後滿意,小心你的皮子。”康熙笑罵了聲,算是饒過了胤祚私自出宮的錯處,但緊接著臉一板,開口問起了功課:“六兒,進學小半年了,都學到哪了?”
“回皇阿瑪的話,兒臣已習到《論語》了。”
“哦?能背幾段給皇阿瑪聽聽嗎?”
“是,皇阿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胤祚開口就來,一直從《學而篇》背到了《先進篇》,共千餘字,中間不帶任何停頓。
康熙自己就是個博學多才的主兒,對於飽學之士向來看重,原也知道此子記憶力絕佳,天賦過人,對於胤祚能背出這麼大段文字,倒也不覺得意外,相對於能背誦,他更關心的是能不能知其所以然:“‘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何解?‘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又何解?”
前一句出自《學而篇》,曾子所說,大意是: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後一句是《先進篇》中孔夫子所雲,大意是: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當了官然後再學習禮樂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這些古文對於現在的胤祚來說並不難,開口就有,潺潺而談,時不時地還加上些前朝大儒們的評注,外帶自己的一些看法,別說下麵的阿哥聽得眼睛發直,就連康熙也聽得津津有味。
“好,六兒這書讀得用功,不錯,該賞,小六兒,要皇阿瑪賞你些什麼?”康熙這賞賜可就大了——這時節皇上就是天,說出來的話那叫金口玉言,賞給你啥,你還都得接著,哪怕是賞你自殺,你也得磕頭謝主龍恩,這賞賜任人挑還真是頭一回,下麵幾個阿哥那臉色可就難看到了極點。
胤祚心裏那可是樂壞了:哈,總算逮到這個機會了!一開口卻讓滿屋子的阿哥們心裏頭不是滋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