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接親隊伍離開溫家, 走上大路,銅鑼嗩呐聲跟在馬匹之後, 越吹越響。
從謝家出來, 謝劭的臉上便無半分高漲之色,此時一雙耳朵快被吵聾了,人既已接到, 打算抄近道回府。
勒韁掉頭, 馬蹄剛踏出半步,及時被一旁的安叔堵了去路, “三公子......”
謝劭眉頭微擰, 頭上的金冠被明豔的光線閃出了一道耀眼的金光, 神色卻燦爛不起來, 相反露出一絲不耐, “還要怎樣?”
安叔沒去看他, 蝦腰垂目,“依規矩,三公子得帶著新娘子繞城......”
也不知道是哪個祖宗興出來的規矩, 謝劭不買賬, “今日外麵風大, 別把新娘子凍著了, 先回去吧。”
晴空萬裏, 哪裏來的風。
安叔擋住他去路, 紋絲不動, “三公子,老夫人氣兒還沒喘過來呢。”
似乎知道這招能治住他,見他半天沒再出聲, 安叔才抬起頭, 嘴角扯開衝他一笑,“新人受到祝福,才會美滿幸福。”
硬搶來的親事,配有哪門子的美滿。
謝劭偏頭咬牙,權衡一番到底沒讓腳下的馬蹄子從安叔身上踩過,轉過身,拉著一張臉上了長街。
大酆百年間數次動蕩,頭頂上的主子換來換去,遇上賢主還能過幾日安心日子,要是個鎮壓不住的,時常被叛軍逼宮,百姓也得跟著顛簸流離,家破人亡。
當今聖上的皇位,
雖說也是從自己侄子手上奪來,但在位已有二十餘載,天下太平。江山穩固,朝廷安穩了,地方百姓也過上了優渥日子。中州鳳城靠近西夏,商貿發達,城中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別從護城河內引入了五六條水域,貫通全城,人口由建成最初的兩萬餘人,到如今的十倍增長。
人一多,便喜歡湊熱鬧。
城中但凡有點名望的人戶家逢上喜事,必然會引起一番議論熱潮,謝溫兩家,在中州鳳城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兩家成親,前來觀望的人群自然不少。
從東角城門進來,有一條牛街,名為樂市,商販來往不斷,隨地可見販賣著各種絲綢、新奇玩意的攤販,時常從早鬧到深夜,燈火不滅。與之並行的另一條街,之間相隔半裏,被稱為橋市,靠近靖王府,酒館與茶樓居多,光顧者多乃本地顯貴,也是鳳城大戶人家紅白事的必經之路。
接親的隊伍一到,街頭兩邊不斷湧入人頭。
橋市的地段珍貴,閣樓瓦市之間沒有半點浪費,緊挨在一起,閣樓掛了一片彩旗,標識著自個兒的鋪子名號。
溫家二爺主業雖在福州,這些年在鳳城置辦了不少產業,除了主打的海產,便是茶樓。
今兒東家的大娘子成親,茶樓的夥計早便盼著了,成堆立在茶樓門口,打算等姑爺一到,起起哄,熱鬧熱鬧。
遠遠見一身緋色的新郎騎馬而來,個個扭著脖子,盼星星
盼月亮將人盼到了跟前,還沒來得及鬧,又齊齊愣了神。
馬背上的那人,再熟悉不過,隻要這條街上的人,誰不認識他謝三公子。
一夥計先回頭疑惑問同伴,“我記得大娘子許的是謝大公子,沒錯吧?”
“我也記得是。”
“我也是。”
“怎麼是謝家三公子?”
人都從跟前走過了,眾人也沒能得到答複,見後頭新娘子的轎子來了,都是本家人,沒那麼多顧忌,一人上前拽了大娘子的丫鬟秋鶯,將她拉過來,匆匆問,“大娘子許的是三公子?”
秋鶯袖口被拽住,腳步一頓,突然聽到大娘子的名字,心頭直發慌,“說什麼糊塗話呢,大娘子許的自是謝大公子。”生怕被瞧出來,轉頭跟上晴姑姑,實在沒忍住,輕輕地碰了她一下,悄聲問,“姑姑,轎子怎麼還走到市上了?”
晴姑姑也有些鬧不懂,按理說,謝三公子隻是接人,沒必要走這一遭。
轉念又一想,“必定是姑爺今兒有事,一時半會兒趕不回來,總不能讓新娘子立在門檻外等著。”
秋鶯讚同地點頭。
晴姑姑看了她一眼,提起了醒,“別打馬虎眼,盯仔細了,萬不能讓人看出端倪。”
再回頭瞧向身旁的花轎,直欞窗內的簾子遮得嚴嚴實實,甭管外麵有多熱鬧,連個角兒都沒掀開。
溫二娘子的性格,眾所周知,隻要她不樂意的事兒,十頭牛都拉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