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起步 3(1 / 2)

古代的城市建築有一個特點,就是因牆而建。不管城市的規模有多龐大,城市的人口有多多,一座城市必然在城牆的包裹之下,這和古代城市所處的社會環境是相符合的。中國古代的城牆與西方國家不同。西方國家是先有城市,後有城牆,而中國則是先有城牆,後有城市。單從這一點上講,古代中國的建築水平和城市規劃水平就遠遠的高於西方世界,因為中國的城市建設是在規劃後進行的,明顯的更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

和一切古代的城市一樣,明代的枝江縣城也是在一座城牆的包裹之下的。枝江縣的城牆和一切中國古代的城牆一樣,在功能上具有三個方麵的意義。第一是軍事防禦性質。雖然枝江縣地處中原腹地,但是在自然災害頻發的明朝晚期,也不缺乏各種鄉匪山匪。城牆的存在倒是有效的防止了土匪的攻擊,保護了縣城中居民的安全。第二是防洪性質。枝江縣地處長江北岸,一旦發生洪水,有了城牆的保護,倒是可以為該縣的居民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難場所。第三是就是劃分城鄉,能夠對居民進行有效管理。

城牆在社會進入工業化之後就銷聲匿跡了。說起來原因也很簡單,在工業社會的條件下,城牆的三種功能全部消失。高爆炮彈出現之後,抹殺了城牆的軍事防禦功能。水泥出現之後,現代化的堤壩替代了城牆的防洪功能。社會化大生產實現之後,農村人口海量的向城市轉移,增大了城市的規模,模糊了城鄉的界限。所以,作為完全是在工業社會裏出生長大的王書輝,從來沒有見過完整的還在維持著傳統功能的城牆。

枝江縣的城牆是洪武年間建築造的,長5。8公裏,全石結構,高4到6米。王書輝看到這座城牆的時候,雖然並沒有感到城牆的氣勢如何的雄渾壯闊,但是很明顯的,不同於現代社會廣布的高樓大廈,在成片的一二層的房屋的映襯下,高大的城牆還是相當有視覺衝擊力的。

看著這座普通縣城的城牆都這樣的厚重堅固,王書輝真的想不到,明末時期那些武器簡陋的農民軍和滿清武裝,是怎麼攻陷這些城市的。至少在王書輝看來,沒有接受過近現代土工作業培訓的農民軍和滿清部隊,又沒有********這種攻城必備材料,想要攻破這樣一座城牆,真的是很不容易的。

他實在是想不通,遼東的那些文臣武將們腦袋裏裝了多少大糞,才會把遼東好幾所有著完善的防禦體係和巨大城牆的戰略城市丟掉的。明王朝末期,九邊軍事開支占到整個國家財政的百分之八九十,但是那些紙麵上的百萬規模的軍隊,無不一觸即潰。

明朝末年的軍事力量,除了秦良玉的白杆兵和盧象升的天雄軍,似乎連所謂的遼東鐵騎都像像****一樣,遇到滿清蠻族就立即崩潰。可見再怎麼先進的武器,再怎麼厚重的城牆,掌握在腐朽墮落的明末地主官僚利益集團手中都是狗屁。

說來說去,還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解決了,小米加步槍就能對抗日本侵略者,小米加步槍就能打敗大炮加坦克的黨****,小米加步槍就能打跑十幾個先進工業強國的聯合****。當然了,實現這樣的目標也得有強大的組織力量和基礎的國家工業化。但是歸根結底,無論是軍隊建設、組織建設還是工業建設,還是人的問題。明王朝不是沒有人才,中國人民也不是沒有是非觀。還不是因為腐朽的利益既得階層掌握著國家機器,使得人才不能得到使用,人民不願意支持。

王書輝坐的馬車和朱由梓的馬車外觀大體相同,隻是沒有像朱由梓選的那輛馬車那樣,在外麵有許多花哨的鐵藝裝飾。車廂外包裹著通體的黑色人造革,反射著陽光,倒是有點奔馳汽車的範兒。

兩個車夫坐在車廂前麵的駕駛座上,三個二等家丁坐在車夫後麵一排的椅子上,還有兩個二等家丁,坐在車廂後麵可以裝行李也可以坐人的架子上。王書輝的這架馬車看起來雖然和朱由梓的馬車很相似,但是沒有像朱由梓那樣的排場,有二十個高壯整齊,衣著統一高檔的家丁前呼後擁,隻是一輛單獨的馬車,所以把守城門的士兵很快就上來攔住了馬車,想要卡點油水。

看到把門的兵丁上前,五個二等家丁立即跳下馬車,從腰上抽出王書輝從現代成批購進的黑色的鋼製伸縮警棍,將警棍抻開了,就要開打。王書輝從車窗裏看到馬車外的情況,打開車門讓家丁們退下,招呼剛剛被嚇了一身冷汗的兵丁到車門這裏來。還沒等王書輝開口,娘家四舅舅劉懷季就下了車,對剛走過來的兵丁大喝道,“瞎了你們的狗眼了,衝撞了縣主和儀賓,你們這些狗才吃罪的起麼!”聽了這話,兩個小兵立即跪倒在地,頭也不敢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