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日常 4(1 / 2)

師尊這個稱呼,是個讓王書輝比較哭笑不得的稱呼。倒不是因為這種出自民間想象的稱呼讓王書輝感到滑稽。而是事實上,在現代社會也有人這樣稱呼王書輝的。

王書輝小時候身體不算太好。有個常年生病的母親,在遺傳基因上免不了也受到了影響,他的身體免疫力比較差,動不動的就會生點小病。

像一切困難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樣,年幼的王書輝比較懂事,經常會咬著牙挺著,不把自己生病的事情告訴家裏。終於有一次因為感冒導致的發燒,讓他在學校裏被送進醫院。

王書輝的街坊裏,有位老爺子,年紀大約有八十幾歲了,是個大家嘴裏的孤寡老人。這位老人家原是兵工廠裏的繪圖員,一輩子沒有結婚,自己跟自己過了一輩子。老人家是河北滄州人,天天早上起來都要鍛煉拳腳,一身筋骨練得強健非常,據說是一輩子也沒生過什麼病。

小孩子麼,對於會拳腳的人都有些仰慕的,王書輝也是這樣。年齡不大的王書輝那時候已經讀了一肚子的書了,對於像這位老人家那樣鶴發童顏,深居簡出的人物,有著很大的興趣。受到自己病弱身體狀況的刺激,就更讓王書輝對於老人家特別的仰慕。終於,在病好後一天,十歲的王書輝跑到老爺子家,恭恭敬敬的給老爺子行了個禮,一本正經的要和人家學武強身。

說起來,這位老人家倒也真的算是位隱士高人。這位叫張元康的老人雖然是號稱中華武鄉的河北滄州人,也像很多河北滄州人一樣,家裏世代的鍛煉拳腳。但是他家家傳的拳腳,卻不是硬橋硬馬的北方功夫,而是據說為遼寧張三豐嫡傳的內家太極拳。

老人家和王家做了多年的鄰居,對於王家的事情很清楚,不過小孩子一本正經來拜師,倒是很出乎他的意料。

原本老人想把小孩子隨意打發回家的,可是當他問到王書輝為什麼要學功夫的時候,王書輝的回答讓這位老人很是動容。王書輝當時的回答是,“學拳不為耀武揚威,不為行俠仗義,隻是為了強身健體,不讓家裏人再為自己操心。”

當時的環境是,因為各種武俠影視作品的泛濫,很有些小孩子學武術,練功夫的。行俠仗義,除暴安良之類的話,幾乎是人人會說。反倒是像王書輝這樣,一心想要強身健體不是為了好玩炫耀,而是為了不讓家人操心的,非常少見。為了這份懂事兒,老人家教了王書輝兩套功夫。一套叫太極混元功,是鍛煉氣息,調理身體的。一套叫太極克敵拳,是操演技巧,護體防身的。

王書輝從此開始練拳,十幾年來從不間斷。也是多虧了老祖宗們傳下來的中華武術的庇護。王書輝十幾年來,不僅身體健壯,從來沒生過什麼病,到了大學的時候,在各種戶外野營活動中,也一直是最為矯健的一個幹將。

等到王書輝碩士畢業當了大學老師的時候,因為每天早上在學校裏練拳,很是吸引了一些學生。有不少的學生找王書輝拜師學拳。那些學拳的學生,在學拳上倒是比他們在課堂上表現的不知道好了多少。其中很是有幾個人頗有天分,把拳打的似模似樣的。

當年和他學拳的學生們,因為王書輝為人處世上有些格格不入,即使是義務教拳的過程中,也是嚴苛用心,在學拳的學生中很有幾分古代嚴師的模樣。這些學生就帶著三分調侃和兩分戲謔,稱呼王書輝為師尊。

不過在王書輝眼中,這些學生們可不是真正有什麼尊師之心,不過是為了有個同門的名義,可以借機調戲那些被他們稱為小師妹的女學生們罷了。

因為一番因緣際會,來到明末的王書輝教了這麼一批令他心滿意足的學生。聽到這些學生也稱呼他為師尊,倒是讓他有些機緣巧合的荒誕感。

作為一個現代的光棍自閉吊絲男,王書輝和一切光棍自閉吊絲男一樣,在思維上經常呈現出神轉折神漂移的特征,在和幾個人一起走向食堂的路上,王書輝的腦袋裏被穿越時空造成的荒誕占據著。

等到了食堂之後,王書輝發現,雖然今天是放假的日子,但是食堂裏的人們,仍舊是著裝整齊,行坐有序的樣子。看來幾個月來規範化的集體生活,已經讓大家產生了下意識的習慣性行為特征了。

中華民族在傳統的餐飲習慣上是分餐製的。隨著時代的變更和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北方蠻族入侵導致了外族習俗的引入。到了明朝的時候,中國人在餐飲習慣上,已經從跪坐分餐變成了圓桌聚餐的狀況。

王書輝覺得,從古代的醫療技術手段和疾病防疫能力上考慮,圓桌聚餐的餐飲習慣很可能會導致傳染病的爆發。所以他在對吃飯的規矩上,根據集體食堂的特征,把聚餐的形式改成了每個人單獨領吃一份飯菜的軍營模式。也就是說,現在王書輝麾下的工作人員在食堂裏吃飯的情景,就是一種井然有序,衣著整齊的大學食堂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