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新奇的生活 1(1 / 2)

無獨有偶這個成語很有意思。像一切成語一樣,無獨有偶這個成語,也是中國人通過千百年來的生活經驗得出的一個結論。成語在日常生活的應用中極為廣泛,正好說明了成語是一種對客觀規律的總結。

不識字的原枝江縣小混混韓壽,在以後的日子裏會知道這個成語。不過,現在的他並不知道,自己的目前的處境,剛好和這個成語所表達的意思相符合。

就像他是混混群裏一個湊數的存在一樣。一個長得膀大腰圓,卻比韓壽還要小一歲的小農夫,今年隻有十一歲,卻身高一米七多的黃瑞福,也是農夫群裏麵一個湊數的。現在,這兩個小家夥被分到一個勞動小組裏。

韓壽是個孤兒。說起來挺奇怪的,也不知道是他的父母,還是什麼其他的人,反正這人是挺缺心眼的。他沒有把剛出生的韓壽,送到什麼養濟院之類的明王朝福利機構,也沒把他送到哪個殷實人家,或者大戶人家的門口。不知道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剛出生不久的韓壽被放到一家技院門口。一個年老色衰的技女,收養了嬰兒韓壽。

這個花名韓雨菲的善心老技女,把韓壽撫養到九歲的時候,因為在一次生意中,院子裏缺少人手,她被迫頂了上去,結果她被嫖客重毆致死。

養母的慘死,不僅對韓壽產生了巨大心理傷害,更使他沒有了容身之處。九歲的韓壽隻得流落街頭,靠偷搶蒙騙為生。因為手腳靈活,業務水平遠超同濟,去年的時候,他被吸納進枝江縣最大的黑社會團夥斧頭幫。

原想著自己是鹹魚翻身的韓壽小朋友,還沒等在枝江縣地麵上開始抖威風呢,就被裹挾著參加了,前不久的,對江北村碼頭倉庫的攻擊行動。幸虧他福大命大,保了一條命下來,成了斧頭幫現在唯一的成員了。

黃瑞福的經曆則和韓壽截然不同。黃瑞福父母雙全不說,還有一個老祖母在世。他是家中的老大,下麵還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黃瑞福家是枝江縣為數不多的自耕農家庭,家裏有五畝地,勉強能夠維持生活。

可是,黃瑞福不知道是基因突變了,還是怎麼回事。他一點也不像自己幹枯瘦弱的父母,不僅身材高大,食量更是驚人。以致於他的父母,為了能養活黃瑞福的祖母和弟弟妹妹們,在他隻有十歲,身高卻已經有一米六五的時候,把他賣到了枝江馬家。從此,黃瑞福就成了枝江馬家的一個農奴。

黃瑞福在馬家的生活並不比在自己家更好。甚至是生活的更差了。他每天隻有兩個紅薯做口糧,幹的活,卻比在家裏更多更苦。因為年紀小,很多事情都不懂,所以他經常被馬家的狗腿子打罵。在前不久,馬鬆華組織人手,第二次攻擊江北村碼頭倉庫的時候,他被選了出來。

別人都有紅薯飯吃,唯獨他什麼也沒撈著。他還憋著一肚子的委屈呢,就被俘虜了。

黃瑞福在王府鎮是個名人。連王書輝都知道,俘虜裏麵有個隻有十一歲的黃瑞福。

大營在俘虜了第二批俘虜之後,因為俘虜人數較多,就對俘虜進行了集中管理。當時,家丁營按照《俘虜處理程序手冊》,先對俘虜們進行了簡單的分組,每十個人一組,把俘虜分成了四組。之後,簡單整隊,開始發飯。黃瑞福就是這個時候出名的。

別人可能會覺得,追著人打的大營家丁們會比較累,而跪地求饒的俘虜們會比較輕鬆。但是,實際上,俘虜們是走了四五裏路的“勞師遠征”,家丁們是在自己的地盤上“以逸待勞”。所以,參戰的那幾十個家丁,除了因為初上戰場的緊張而出了些熱汗之外,還真沒消耗什麼體力。反倒是跑了幾裏路,嚴重缺乏營養的俘虜們,早就餓的頭昏眼花了。

就在黃瑞福覺得自己快餓暈的時候,家丁們給在棍棒教育下,已經知道排隊,知道遵守紀律的俘虜開始發飯。他們先是每人領到一個不鏽鋼小盆子,和一雙竹筷子和一個木頭勺子。之後就按照秩序開始排隊領飯。

飯是二米飯。就是王書輝平時從現代,用連著四五個拖鬥的拖拉機,成噸成噸運到明末來,作為儲備糧食的廉價飼料玉米,和少量大米參合在一起煮出來的。另外就是每人一勺,也是王書輝從現代成噸成噸拉回來,給手下們補充動物脂肪的豬肥肉,切成丁和野菜一起熬出來的肥油湯。

領了飯的俘虜們,是相當驚訝的。飯是無限領的不說,肉湯居然也可以續碗。要知道,肉這個東西,在古代社會裏,一般的百姓是很少見的,更別說是這種被古代人所青睞的肥肉了。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