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馬縣丞的末日 7(1 / 2)

理論思想再怎麼科學正確,也不如現實的利益打動人心。

王書輝知道,想在距離現代社會近四百年前的,封建製度發展到頂峰時代裏,宣傳和推行現代思想,是非常不現實的,甚至是荒誕的想法。

所以,他充分的認識到,他想要改造封建社會,推動中國向更進步的方向發展。那麼,他所製定的政策,所宣傳的思想,就必須和普通人的切身利益,實實在在的結合在一起。

團體、政黨、組織,他們之所以存在的基礎,就是這個團體、政黨、組織首先要有針對他們內部的,能夠讓成員緊密團結在一起的共同綱領。

但是,僅僅是代表了這個團體本身的成員的共同利益,隻能保證這個組織的生存。想要讓這個組織發展壯大,它就必須代表社會中一部分人的現實利益。

當然,這個組織可以代表占社會上極大多數人的利益。為了他們的利益,代表他們的利益,爭取他們的利益。也可以代表一小部分人的利益。為了他們的利益,代表他們的利益,爭取他們的利益。

在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在生產力發展到蒸汽時代之前。整個社會的利益分布雖然在整體上是明朗化的,但是在具體的利益分布的細節上,則是一種複雜化的態勢。

比如說,在對現存的明王朝的態度上。因為國家稅收的實現,是現實的,對所有納稅者的利益損害。所以,無論是本身處於封建社會上層建築中的地主、官僚、士人,還是普通百姓,貧農雇農,他們都有相同的利益趨向。那就是,反對朝廷的稅收和加征。

隻不過,在麵對同樣困難的時候,兩者采取的措施上,有極大不同。

封建地主和官僚組成的利益既得集團,可以憑借他們在封建王朝中的社會地位,轉嫁自己身上的稅收和加征,到普通百姓和貧農雇農身上。這樣,在對封建王朝的態度上,整個中國社會產生了分裂。官僚階層和大土地所有者與普通民眾之間,產生了利益訴求的分歧,兩者的對抗是長期的。

所有的普通百姓和貧雇農,都希望徹底的沒有這個稅收,或者這個稅收可以少繳納。而地主和官僚們,因為本身就是封建王朝統治階級的組成部分,他們則認為,隻要可以轉嫁損害,保證自身的利益,就足夠了。

所以,歸根結底,那些即使是有口皆碑的善良鄉紳,實際上,也是披著善良畫皮的剝削者和壓迫者。他們掠奪和壓迫貧雇農的同時,做出修橋鋪路的舉動,確實看起來是良紳是善人。但是,他們自己並不從事實際的生產活動,他們自己並不創造一分錢的實際價值,他們的財富都是靠剝削實現的。他們修橋鋪路,所使用的,仍然是從貧雇農身上剝削出來的財富。

王書輝知道封建社會的本質和真相,他所要做的,就是取得處於社會大多數的,受壓迫受剝削的勞苦大眾的支持。他要關注和爭取他們的利益,把他們團結在自己的團體中和團體周圍。

從中國人民實事求是的本性出發,隻有隻有王書輝能夠實現他們現實的利益,才能獲取他們的支持。在這之後,認識到王書輝確實是代表他們利益的人,就能夠相信王書輝,讚成王書輝,支持王書輝。

隻有他們相信了王書輝,王書輝才有可能對他們進行教育,告訴他們這個封建製度的真相。才能領導他們,建設更先進,更進步的工業化的新中國。

這個事業,在完全沒有工業化理念,見到一口壓力井都嘖嘖稱奇的明代中國人中實現,其難度,是難以想象的巨大的。

王書輝即使具有穿越時空的神奇力量,但是,讓古人認識和理解近現代科學知識,仍舊是艱巨的任務。他目前所能做的,隻有慢慢的培養那些,還沒有被封建思想堵住頭腦的年輕人。畢竟他們接受新事物的好奇心還沒有消退。

從目前的結果上看,王書輝對這七十多個學生的初級教育,還是非常成功的。

馬鬆華的家產,很快就在警務處的科學刑訊,和審計處的係統化的登記中,被全麵的整理了出來。馬家名下,各房各支所占有的土地,有明確官方地契的總共有近十萬畝。而馬家私自開荒隱匿的田產,也有近十萬畝之巨。

看到紙麵上的數據,教導員和家丁們不禁目瞪口呆。在他們的概念中,地主能夠占有幾十上百畝的土地,就已經非常的驚人了。這種一個家族占有幾十萬畝土地的情況,他們無法想象。

王書輝看了統計數據之後,則是覺得,怪不得馬鬆華在枝江實力滔天,也被看成是個土豪村夫。他可是知道,嘉靖朝的內閣首輔徐階徐華亭,名下土地有四百萬畝以上,而且還能夠全部免稅。這幾十萬畝的土地,在晚明時期的官僚地主集團中,根本連個下等都排不上。

要知道,即使明朝的藩王,雖然動輒就號稱有幾萬頃,幾百萬畝的土地。但是,那些土地,都是被當地官府所把持的。具體的經營和耕種,全部都是當地的官僚地主們控製。以萬曆皇帝的弟弟潞王為例。他號稱有藩王莊田四萬頃。但是,他本身是見不到一丁點土地的。地方官完全把持這些莊田,每年給他最多六萬兩銀子作為王田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