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輝覺得自己是個工業黨人。但是,他覺得,文科出身,以大學教師為業的自己,肯定不能算是個純粹的工業黨人。他覺得,自己是個在********上偏左的,有水分的工業黨人。這可能和他雖然是文科人,但從小生活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有著直接的關係。
他在********上,因為封建地主的剝削階級本質憎恨地主。但是,更主要的是,地主階級是在封建製度向資本主義,或者更高階段的社會製度發展的過程中,最為頑固而堅定的絆腳石。他對於地主的敵視和仇恨,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嚴重的阻礙中國社會向工業化階段發展。
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就是,不消滅地主,就無法解放大量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村勞動力。
在他看來,在中國走向工業化的道路上,封建主義,在********和現實生活中,都有著嚴重的破壞性。因為封建主義會產生利益集團和特權階層。而對於特權這個東西,吊絲草根出身的王書輝絕對是感觸深刻的。畢竟在他二十多年現代社會的生活中親身體會到,特權階層、利益集團對新中國的傷害,對中國人民切身利益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了。
在現代中國,如果說有著現實存在的所有中國人民的敵人,那麼,利益集團特權階層和外國勢力的走狗們,絕對是當之無愧的。
王書輝認為,如果在明朝末年想要建立一個新的中國的話,利益集團和外國勢力走狗的老祖宗,地主階級,就是必須完全徹底的,要被消滅的對象。
在這種認識下,王書輝對於自己在明朝末年的事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自己的目標,最低程度是實現消除蠻族入侵,中國社會退化到半奴隸半封建社會的局麵,建立起帝國主義性質的新中國。最高程度,當然也是不太現實的理想狀況,則是在古代時空裏,建立起高度工業化的現代化的,信奉科學革命思想的新中國。
不過,在明末社會不到一年的實踐中,王書輝發現,自己實現最低目標的可能性有百分之六七十。實現最高目標的可能性,還不到百分之十。
最近王書輝就發現,封建製度的代表,他在本時空現實的敵人,在他焦頭爛額的推進著工業化的進程中,又開始了試探性的進攻。從枝江縣各地新成立的各級鄉村組織中反饋上來的信息上表明,不少身份不明的人,正在刺探這次在枝江縣的實驗性土改的情況。
因為沒有準確的信息,王書輝無法判斷這些人是在什麼勢力或人員的指示下,進行的這些刺探活動。他也無法判斷,這些探子背後的勢力和人員,這麼做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王書輝眼下還沒有對這些人進行清理的計劃。在枝江縣的土地改革中,受益的窮苦百姓是大多數。王書輝知道,隻要他的行動在利益上與大多數百姓是一致的,隻要他推行的政策和製度是保障人民利益的,人民就會支持自己。
有了人民的支持和強大的槍杆子的支撐,王書輝無所畏懼。
王書輝現在,已經通過對馬鬆華極其姻親故舊的清繳,牢牢的控製了占枝江縣現有耕地麵積的一半左右的,近十五萬畝的土地。他通過對這些人的土地的占有,控製了枝江縣最主要的三十多個產糧鄉村的近萬人口。他現在的工作,就是要完善自己的組織機構,使其能夠具備更高的合理性和針對性。
很快,在進入夏種時節之前,王書輝召回了三十多個外派的工作組。
在第一次全體工作會議上,王書輝宣布了新的組織模式。在這次會議上,王書輝明確了人民委員會為自己組織的最高管理機構。人民委員會下設農業委員會,工業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和統計委員會。
王書輝選拔了在近期的農業、工業和軍事、管理中表現最為優異的十二個人,負責農業工作的三人,負責工業工作的三人,負責訓練工作的三人,負責統計工作的三人,為四大委員會的臨時委員。
各個委員會的臨時委員,將在王書輝的指導下開始承擔,農業、工業、軍事和統計方麵的具體領導工作。在會議上,王書輝還就整個大營目前的三百多人進行了劃分。每個委員會下屬的人員都沒有達到百人。
在涉及到具體工作時,將由各委員會按照工作需要,選拔人員組成工作小組。
張寶樹(教導員)、陳封(教導員)、張大力(二等家丁)、李二牛(一等家丁)、王鐵錘(鐵匠、一級匠師)、趙三才(木匠、一級匠師)、吳江(前獵戶、一等家丁)、孫大狗(教導員)、周鐵(教導員)、鄭千裏(教導員),馮新民(教導員),魏有田(教導員),共十二人當選了第一批的四大委員會的臨時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