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輝對於戰爭的看法是宏觀的。他認為戰爭是實現********的一種手段。正因為這個原因,才有偉人的名言,“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
王書輝對於具體的戰鬥的看法,則是一種微觀的機械性的看法。他認為,決定具體戰爭的勝負的,是戰爭雙方的********和國家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程度決定的。而戰鬥的勝負則是完全的由客觀和主觀的兩個方麵的因素決定的。
他機械性的認為,戰鬥的勝負,必須看參戰雙方軍隊的兩個客觀條件和一個主觀條件的對比。兩個客觀條件是,訓練水平和武器水平。一個主觀條件,是部隊指戰員受到的思想教育。
王書輝把具體的戰鬥看成是一個客觀過程。他認為,實現戰鬥的勝利必須按照“七步走”來執行。
所謂“七步走”指的是,一切戰鬥,無論敵人是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部隊都必須按照“敵情偵查”、“戰場設定”、“遠程打擊”、“近戰殺傷”、“救治傷員”、“防疫清場”、“總結經驗”這七個步驟來完成戰鬥。
王書輝認為,中國的軍事文化,從上古時代炎黃二帝發起的阪泉之戰到了明朝末年這個曆史階段,因為生產力水平的急劇攀升,決定戰爭的因素變得越來越客觀,越來越實際。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情況雖然仍舊存在,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已經變成了,完全客觀的雙方實力的大比拚了。
王書輝覺得,從火器產生並開始應用到軍隊以後,戰爭的具體指揮者不再需要,在完全是冷兵器的時代那樣,必須具備孫武吳起那樣的高超的軍事才能,才能夠帶領軍隊實現戰鬥的勝利了。
他認為,在熱兵器時代,軍隊的指揮者不需要卓越的軍事才能,他隻要能夠帶領好經過充分訓練的士兵,對每個兵種的特點和優劣了解清楚,然後按照“七步走”的要求指揮戰鬥。至於戰鬥的勝負,則是一個“台上三分鍾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是由參戰雙方士兵的日常訓練和裝備水平以及戰鬥意誌,這兩個客觀因素和一個主觀因素決定的。
實際上也是如此。作為王書輝的親傳弟子之一,韓國良也是完全被自己的師尊王書輝洗腦的,機械的戰鬥理論的信奉者。偵查員已經將敵情向他進行了細致的彙報,他根據彙報按照實際情況,在路邊設置了戰場,並展開了陣型。在敵人,一群衣衫襤褸猶如難民般的土匪們,衝出樹林的時候,韓國良下達了第一條指令,“向前五步。”
譚家衝的兩個民兵隊,在工作組成員組成的橫列的帶領下,根據口令,按照傳令兵的鼓點聲,向前邁出五步。立定之後,站在每一個排列排頭的各班班長,立即命令整理行列。
這就是排隊槍斃時代的戰爭特點。雖然王書輝還沒給部隊裝配火槍,可是他卻是按照火槍部隊的要求,對現在他手下所有的軍隊進行訓練的。而在排隊槍斃的戰術要求下,戰鬥過程中,部隊的行列必須最大程度的做到整齊劃一。
韓國良看了一下民兵隊的行進情況,不禁撇了撇嘴。說起來,這些不過訓練了一個月左右的民兵,要是在這個時代的任何人眼中,都是相當了不起的。向前五步走之後,六十多人的民兵隊組成的兩個橫向的,每十人一排的方陣,真的相當整齊。
可是,在韓國良這個,在王府鎮接受過一年多軍事訓練的人眼中,五步走之後的民兵方陣已經顯得有些淩亂了。要知道,王府鎮的那些武裝人員,無論是作為職業軍人的原家丁營成員,還是作為輔助武裝力量的農工營成員,基本上都能保證二十步行進之後,隊列仍然嚴絲合縫整齊劃一。
即使是前麵有專門的,由小孩子們組曾的扔石頭小組,不斷的向行進中的隊列扔著石頭和垃圾,大營的武裝仍然不為所擾的整齊前進。大營的武裝,可是向前二十步都不需要整隊的。而民兵們現在的情況則是,向前五步就得整隊,不然陣列就不能達到整齊。
即使在韓國良眼中,民兵隊的情況還相當的不理想。可是,在原荊州府衛所把總,現土匪頭領禿三炮看來,韓國良麾下的民兵,絕對是強兵精兵了。因為,在他作為明王朝政府正規軍的歲月裏,他可是完全沒看過有哪個部隊,麵對土匪的時候還能無聲無息,不驚不擾的列隊前行的。
禿三炮麾下的二十多個土匪,也被這種整齊劃一無聲無息的蕭殺氣氛影響到了。隨著部隊的向前移動,土匪們出現了動搖,不少人的腳步隨著民兵隊的前進,後退了幾步。
韓國良觀察了一下戰場情況之後,繼續命令部隊前進。就這樣,民兵隊每次前進五步,然後整隊;之後,再次前進五步,再整隊。七次前進之後,雙方距離被拉短到一百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