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明王朝建立的衛所製度,從客觀上講,絕對是杜絕兵為將有、武將專權的一種有效手段。甚至可以說,明王朝的衛所製度,是一種很先進的,武裝力量由國家直接掌控的優秀製度。
但是,在落後的生產力水平下,在沒有現代通訊技術的支持下,想要保證一種製度從上到下的貫徹和從下到上的反饋,都是做不到的。既然在封建社會的落後生產力水平下,是以人治為主,而不是以先進製度為主來管理相關的事務的。那麼,無論多麼先進和完善的製度,在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完善的人的治理下,就一定會出現問題。
實際上,從洪熙皇帝之後,正統年間開始,因為軍官對衛所士兵田地的侵占,和明王朝武人地位的下降,明王朝的衛所製度就已經開始崩壞了。
衛所製度的實質,其實就是軍屯製度。朱元璋原本的設想是很好的。士兵處於軍屯狀態中,無戰時種地自足,有戰時軍糧軍費兵器都有國家調配。
但是,朱元璋沒有意識到的是,在封建社會裏,土地這種資本,對於人的吸引力有多麼巨大。兩百多年來,衛所的軍官們,不斷的侵吞自己名下士兵的田產,把士兵變為自己的農奴。在落後的人性的促使下,整個明王朝的衛所製度,在正德年間徹底崩潰。這就是為什麼在嘉靖皇帝時期,江南地區空有大軍,但是在幾個倭寇海匪的進攻下無有不敗的原因。
從嘉靖年間開始,衛所製度就不再是明王朝的主要軍事製度了。從戚繼光建立戚家軍開始,明王朝的主要武裝力量就是募兵了。與此同時,明王朝的武裝力量,也開始從國家所有,重新退化成了兵為將有的模式。
就目前,西元1620年的荊州衛指揮使司而言。荊州衛指揮使說是一個明王朝的軍事將領,名義上掌控者五千六百個士兵的武裝力量的頭目。但在實際上,他不過是一個擁有幾萬畝荊州附近土地,掌控著幾千個農奴的大地主罷了。
荊州衛名下的五個千戶所,名義上歸他管製,但實際上,下麵的五個世襲千戶和他一樣,也不過是握有大量土地,驅使著農奴士兵的大地主而已。而且,因為千戶極其之下的武職全部都是世襲的,荊州衛指揮使甚至不能直接控製手下的千戶們。
荊州府地區作為遠離邊境的內陸地區,荊州衛已經有上百年的時間,沒有真正的動員過武裝力量了。最近一次的武裝力量動員,還是一百多年前,正德皇帝在位時的寧王之亂時期。不過,即使是那一次,也不過是荊州衛內部的動員,士兵還沒操練明白呢,寧王之亂就被平定了。
雖然在嘉靖皇帝在位時期,荊州地區的武裝力量經曆了大規模的改造,裁撤了舊有的荊州三衛,隻留下了一個荊州衛。不過實際上,荊州衛的武裝力量的狀況並沒有因此得到改善。一方麵是衛所兵的不斷逃散,一方麵是衛所本身已經從武裝力量團體,完全退化成了軍官斂財的工具。所以,整個荊州衛的武裝水平是極端的低下的。
從明朝中期開始,武將的地位就開始不斷的下滑。到了如今,荊州衛指揮使這樣的正三品武官,見到荊州府知府這樣的四品文官,連站著的資格都沒有,隻能是跪拜相迎。一方麵,是整個社會環境下的武官地位低賤。另一方麵,是本身就已經不再能夠掌握強有力的武裝力量了(一幫農奴士兵饑寒交迫,有毛武力)。所以,荊州衛指揮使在荊州府裏的地位有多麼低下,就可以想象的出來了。
苗偉常原本是南直隸張家,也就是張問達家的一個家奴。他原本是張老太爺給張問達配備的一個跟班書童。因為先天的身體條件比較好,又跟著張府的家丁護院學了幾手把式。等到張問達做官做到湖廣巡撫的時候,就給他謀了個武舉人的身份,讓他當上了湖廣都司七品經曆司經曆的武職。
苗偉常因為是跟班書童出身,一直跟在少爺身邊,耳濡目染之下,他居然也能把三百千學全了。在武人堆裏,比他武藝好的沒有他認字多,比他認字多的沒有他武藝好。更因為他借著湖廣巡撫張問達的勢力,在短短的幾年裏,就從正七品的湖廣都司經曆一路升遷,做到了正三品都指揮僉事。就在不久前,同樣是借助了還在戶部尚書任上的張問達的威勢,他從湖廣都指揮僉事轉任荊州衛指揮使。
原來在湖廣都司裏做官的時候,雖然油水也不少,可是因為頭上的婆婆太多,主管湖廣都司屯田事務的苗偉常,一直深感自己撈的不夠多,職位不夠肥。所以,他借助老主家的勢力轉任荊州衛指揮使之後的這幾個月裏,他的主要工作隻有兩個。一個是全身心的奉承小主子,也就是張問達的侄子張天祿。另一個,自然就是傾盡全力的撈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