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單純的,隻把一堆圖紙和數據,交給古代那些沒有任何知識基礎的工匠們,讓他們造出一個近現代的工業品來。一般情況下,這種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如果把一個或者幾個工業品的實物和具體的操作流程、安裝工藝,和相關的圖紙和數據,交給古代的工匠們,讓他們進行逆行推斷和仿造的話,成功率就是非常之高的。
中國人不僅創造能力高居世界首位,產生了許多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性發明。而且,中國人的仿造能力也絕對是全球第一的。
王書輝從小在兵工廠長大,他聽那些七八十歲的老爺子們講的最多的,就是他們那群剛剛接受了掃盲教育的半文盲工人們,是怎樣拆開老毛子的各種武器彈藥,然後仿製出差不多的產品的。王書輝相信,自己麾下的工匠們也有這樣的能力。
最近半年多來,王書輝先讓工業委員會鋼鐵組的成員們和一些外聘的鐵匠,帶領最新招募來的幾批工人,自己動手建設了幾座土高爐進行熟練工種。而王書輝自己,則帶領著原教導營出身,受過基本教育和培訓的技術人員,在江北村工業基地,先後建立了三座實驗性小高爐。
在這之後,由工業委員會的鋼鐵工作組,組織經過技術研修學校培訓的技術員和參加了前麵三座小高爐建設的技術人員一起,獨立建立了五座小高爐。至此,複興會工業委員會基本掌握了煉鐵高爐的建造方法和操作工藝。實現了平均日產生鐵五十噸。
當然了,原本王書輝從現代運來的小高爐,按照每一座的設計產量,日產量都應該輕鬆超過一百噸。但是,總共八座現代工藝的小高爐,在半瓶水技術員和正在掃盲的工人們的操作下,實際產量隻能達到設計產量的十六分之一。而且,各種事故、各種傷亡還是層出不窮。工業委員會代表胡國華,就在工作中被砸斷了一條腿,現在隻能拄著拐工作。
1620年九月份的時候,王書輝根據現代的智囊們的建議,決定充分利用手中的資源,開始開展鍋駝機在明末的批量生產工作。煉鐵高爐生產的日趨穩定和上千名基本掌握了近代車床使用方法的工人和技術人員,給王書輝對鍋駝機進行批量化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底氣。
不過王書輝通過查閱資料發現,自己麵臨這樣一個問題。想要批量化的生產鍋駝機,自己就必須能夠批量化的生產鋼材,想要批量化的生產鋼材,就必須讓這些剛剛基本掌握了小高爐煉鐵技術的工人們,進一步的掌握煉鋼的技術。
對於中國人來說,近代工業發展起來之前,全世界範圍內,煉鋼技術水平最高的就是中國。
1637年成書的《天工開物》中,就已經完整的記載了當時絕對的,世界領先水平的,鋼鐵冶煉流程。其生產水平已經到了規模化、量產化、生熟鐵連續生產的地步。具體的生產流程是,把煉鐵爐與炒鐵爐串聯在一起,讓由煉鐵爐煉出的生鐵液流入炒鐵爐,用柳木棍攪拌,使生鐵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鐵。這種連續生產的工藝,已初具有組合化生產的係統思想。這種生產工藝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減少了能耗。
簡單來說,常規的煉鐵法,隻能煉出生鐵。然後再將生鐵鍛打脫碳,又或者用熟鐵入爐加溫滲碳煉成鋼(即灌鋼法)。這就需要兩次加熱。然而在明朝時,中國發明出炒鋼法,不需要冷卻再次加熱即可生產出鋼材來,降低了燃料消耗量並大幅增加了產量。
《天工開物》裏麵描述的炒鐵爐,實際上就是歐洲人在18世紀後半期發明的攪煉爐。差別在於,歐洲的攪煉爐,通常使用熟鐵棒或者鋼棒攪煉,以燒去生鐵中的碳,最後得到低碳熟鐵。而中國使用柳木棍攪拌,攪拌的同時也會逐漸燒去柳木棍,這可以往生鐵混入碳,或者說減低生鐵去碳的速度。
藉由這個步驟,熟練的鋼鐵工人就可以比較容易的控製成份,可以直接炒出含碳量低於生鐵,卻高於熟鐵的鋼來,甚至有機會炒出中碳鋼與高碳鋼。這種工藝方法就是炒鋼。
唯一的問題是,歐洲的攪煉爐發明的雖然晚,但是百餘年間持續向前發展。而中國的鋼鐵生產技術,自清朝以後,幾百年內不但沒有多少發展,反而大幅倒退。
不過,古代的鋼鐵工業和近代的鋼鐵工業又有著明顯的不同。近代鋼鐵工業的規模是巨大的。就單從一個煉鋼的角度而言,想要練出鋼來,不僅需要大量的生鐵廢鋼等原材料,同時也需要大量的焦炭,而且需要批量化的生產可以持續吹入煉鋼爐的氧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