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凡對於農委會控製著各個基地村供銷社的情況,早就有很大的不滿了。
首先,胡啟凡認為,供銷社是一個商業機構,它本身就應該由專門負責商業工作的通商處管轄。第二,胡啟凡覺得,農委會的人,明顯的缺乏,師尊發的《商業原理》那本書裏說的市場概念。明明壟斷了三十多個村的商業經營,供銷社卻長期處於嚴重的虧損狀態,每個月都要複興會補貼大筆的資金。
胡啟凡實際上並不知道怎麼爭奪人心的事情,但是,作為通商處的負責人,他遇到過完全相同的事情。在明末的商業市場上,複興會是一個新的參與者。在銷售渠道上,複興會的產品是需要小的商業網點(零售商)的支持的。但是,在複興會最開始進入市場的時候,就出現了那些小的商業網點(零售商)完全不買複興會的賬的現象。居然沒有一個商家采購複興會的產品。
複興會很快就調查明白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原來的那些大供銷商,早就已經把這些小商業網點(零售商)通過各種手段,控製在了他們手中。為了維持他們的壟斷地位,凡是新出現的參與者都要遭到這些壟斷勢力的打擊。
胡啟凡解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第一就是對複興會的產品進行低價出售。本來,工業化的複興會所出產的產品,生產成本就遠遠的低於手工工廠的生產成本。原本,複興會為了不拉仇恨,在進入市場的時候,照顧那些老供銷商的承受能力,在出貨的價格上進行了衡量,基本不會對市場產生太大的衝擊。但是,麵對人家根本就不給麵子的情況,胡啟凡毅然決然的開始大幅度下調價格,主動衝擊市場。
第二個手段就是,商家(零售商)不是不支持通商處,不主動到前來采購麼。胡啟凡立即組織人手,在江南地區這個最大的市場,設立複興會自己的商業網點。
獨立的商業網點,低廉的商品價格。很快,無論是小商業網點(零售商),還是供銷商,就都向通商處屈服了。本來,明朝末年的供銷商是不太好做的。因為大的供銷商,一般情況下自己是不能生產產品的。他們需要耗費人力物力,到零散的手工業者手上收購商品。這些手工業產品,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存在參差不齊和供應不穩的情況。
通商處在複興會的近現代水平的“大”工廠的支持下,可以提供品質完全相同,質量極高的大批量產品。供銷商怎麼會不喜歡這樣的貨源呢。
而小商業網點(零售商),能夠采購到,質量比原來的商品高,價格比原來的商品低,供應穩定的商品,他們又怎麼會不高興呢。
就這樣,在目前通商處的商業行為還沒有損害到既得利益者(官商集團)的利益的情況下,複興會的產品,在江南地區和周邊省份,順利的打開了市場。
胡啟凡不懂得農村基層工作應該怎麼開展。他不知道封建宗族勢力是不是邪惡的勢力。但是,他通過在商業活動中的經驗,總結出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複興會想要在和其他勢力的矛盾鬥爭中取得勝利,就要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優勢。
而複興會麵對其他勢力的優勢不要太多。從軍事上講,複興會有著訓練嚴格,紀律良好,組織科學的三千多人的複興軍勢力。從政治上講,複興會是一個組織嚴密,思想統一的先進組織。從工業上講,複興會已經建立起一整套基礎牢固,體係完整的工業係統。從農業上講,複興會通過推廣良種,推廣科學種植,使用土化肥、土農藥和各種農業機械,儲存了大量的糧食。
反正無論在哪個角度,對於那些與複興會為敵的大小勢力來說,複興會都具有碾壓性的優勢。胡啟凡覺得,複興會隻要利用好自身的優勢,沒有在矛盾鬥爭中不勝利的道理。
他從自身經曆考慮趙家灘的情況,第一反應就是要利用供銷社來做文章。
王書輝對於所有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學生都會特別的喜愛。聽到胡啟凡有了新想法,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表揚了他幾句。表揚了胡啟凡之後,他立即就讓胡啟凡去通知考察組,午飯在他寢室裏,大家一起吃。他要在午飯中和考察組一起討論一下趙家灘的特殊情況。
複興會所有的工作人員,無論是軍人,工人,農工還是幹部,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裝備。這套裝備,就是一套可以放在一個軍綠色帆布大背包裏的裝備。裏麵的東西,基本是參照現代軍隊的作訓包配備的。不過王書輝按照明朝末年的具體情況進行了一些調整。
總之,除了根據不同的職業和部門,一些小的配件會有所不同之外,每個作訓包裏都有一塊帆布,一張氈毯,一條棉被,一個簡易指南針(兒童玩具式的),一個折疊兵工鏟(現代十元店裏賣的),一個水壺,一個雙層飯盒。除了複興軍中各級幹部會配備單筒望遠鏡以外,其他的配件,全部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