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 6(1 / 3)

明清兩代的讀書人,真的能夠做出點實在的事情,真正的能夠有所成就的。要不就是本身就出身於社會底層,要不就是有很豐富的底層社會的經驗。

凡是那些講究“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標榜氣節清名的心學、理學之臣,根本就沒有一個,能夠在任何一個方麵真真正正的做成什麼事情,有什麼建樹的。

更進一步說,所有的封建文人,在追求做事和追求做人方麵,隻要偏重於做事的,別管實際上他們是不是真的做了些有意義的事情。但是,至少他們還能做些事情。凡是偏重於做人的,往往就是那種被後世人看成是笑柄的蠢蛋人物。

說起來可能有些不太恰當。但是,相比較起來,做了漢奸的範文程、洪承疇等人物,肯定要比號稱忠臣的史可法、錢謙益等人有成就的多。

至少從老百姓的角度而言,範文程和洪承疇是在有意識的殺老百姓,而史可法錢謙益等人,是在無意識的讓老百姓被殺。即使是沒有滿清蠻族的進攻,南明自己內部,就在那些所謂忠臣的領導下,互相殺了起來了。

滿清蠻族的入侵屠殺對中國造成的損失更大,還是南明政權自己內鬥對中國造成的損失更大,這個問題值得好好研究一下。至少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上看,內因才是決定事物發展的主要因素。明王朝的滅亡,肯定是內因在起主要作用的。這個內因是什麼,難道不是不言而喻的麼。

不管這觀點有多麼滑稽,在民族主義者看來有多麼的離譜。但是,對於了解曆史的王書輝而言,無論是滿清手下的漢奸文人,還是南明手下的內訌文人,他都不準備吸收一個。

在王書輝的計劃裏,這些人除了死亡之外,就是接受勞動改造的下場。或者在西伯利亞伐木,或者在黃土高坡種樹,王書輝早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了。

倒是在明末農民造反者中,無論是顧君恩,還是宋獻策,或者是牛金星,這三個人在曆史上的表現都可圈可點。至少對於王書輝來說,他們三個還有點類似於演義小說裏的張良、蕭何,諸葛、司馬之類的人物的樣子。

而且,除了牛金星最後的表現有些齷齪,投降了滿清之外。顧君恩和宋獻策表現的都比較正直。至少他們兩個比絕大多數的明朝和清朝大臣,都表現的有氣節的多的多。

更主要的是,在王書輝看來,這三個人作為封建讀書人,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一份子,他們參與農民起義的行為,有點可以說成是他們對自己階級的背叛。王書輝認為,他們參與農民起義的行為,至少是要對封建統治階層進行重新洗牌,是一種追求變化的表現。

而另一方麵,無論是忠於滿清的漢奸文人,還是忠於南明的內訌文人,他們都是在竭力的維護已經完全腐朽,完全的腐爛了的,死水一灘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原樣。從清朝的曆史上我們可以看到,野蠻落後的半奴隸製度的八旗和僵化愚昧的漢族地主們結合起來之後,是一副什麼樣的令人作嘔的模樣了。

如果不是深知廉價的勞動力,對於工業的發展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王書輝甚至想不到,這些人除了作為肥料肥沃土地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作用了。

當然了,把他們送到別的地方禍害別的國家,或許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總之,正是出於這樣的認知,王書輝才會要求司馬峰幫助自己招攬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對於這三個人,他是準備給予觀察使用的。

在王書輝的這個時空中,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都才二十來歲,剛剛費盡了力氣取得了秀才功名。

在明朝末年,無論是湖廣地區還是河南地區,都屬於文風不盛的地區,雖然兩地都不像江南地區那樣,在科舉考試上的競爭那麼激烈。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家庭背景和官場支持,想要完全憑借自己的能力,從秀才考上舉人,那也不是什麼太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