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會像一幢破房子一樣,不可避免的走向坍塌。”
“明王朝發展到天啟年間的時候,經濟、政治、軍事等等,整個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麵,都已經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全麵的崩潰。”
“但是,如果我們要從明朝末年一係列的曆史事件中,找出一個揭開了明王朝滅亡序幕的標誌性事件的話。我不會像其他人那樣,選擇滿清的入關或者農民起義的爆發。”
“我認為,真正的敲響了明王朝喪鍾的曆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1625年末的武昌起義。”
——2005年·黃宇仁·《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五年》
何祖賢今年三十二歲,是武昌左衛的一個小旗官。要是按照正常的情況來說,他是大明王朝武官係統裏的一個基層軍官,正經八百的一個八品武官。在他的手底下,應該管著十個正兵。
但是現實是,何祖賢隻不過是個普通的農民。比那些普通的軍戶好些,因為有個小旗官的身份,何祖賢原本不用當一個純粹的農奴。他原本可以依靠耕種自己名下三十畝地為生。
種地這件事情,對於任何處於農業時代裏的中國人來說,都不是件陌生的或者困難的事情。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隻要是身體狀況在基礎線上的人,都能夠承擔這件工作。
本來,何祖賢可以像他千年前的祖先一樣,靠著辛勤的勞動,艱苦的耕耘,填飽他自己和他的家人的肚子。然後,他和他的老婆繁衍出和他一樣的孩子,將會繼續傳承他和他祖先千年來過著的相同的生活。
但不幸的是,何祖賢和他的那些不幸生活於王朝末期的祖先相同,同樣受到了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過程中,老百姓所必然要受到的不幸。各種征收和加派不斷的增加。更加不幸的是,何祖賢還遇到了千百年難得一遇的自然氣候上的嚴重異常,小冰河氣候。
何祖賢少年喪父,老母親還在世。無論是從道德的角度講還是從人性的角度講,他都必須要盡心盡力的給自己的老母親養老。畢竟,即使生存環境再艱難,何祖賢也是個中國人。他不可能像個倭人那樣,讓自己的老母親走進深山裏去死,以減輕自己的生存壓力。
作為一個有理智的人,何祖賢實際上並不是很想要很多的孩子。但是,在自然科學,特別是醫學科學,特別是醫學科學中的有效節育手段沒有被建立和普及的情況下,何祖賢並不能控製自己到底能有多少個孩子。即使在自然流產、非自然死亡、遺棄等諸多情況下,何祖賢仍然是四個孩子的父親。
一個七口之家,耕種三十畝土地,在正常的情況下,能不能養活這一家人呢。我們來計算一下。
正常情況下,三十畝水田,每畝田的產量,在沒有化肥農藥和高產種子的情況下,使用最原始的手段耕種的話。每畝地的產量,在正常年份下,大約能夠達到兩百斤到三百斤之間。我們往多了裏計算,就算每畝地畝產達到了三百斤的話。那麼何祖賢一年中能夠收獲糧食9000斤上下。
我們按照在沒有任何其他熱量補充的情況下,每人每天需要消耗一斤糧食計算。何祖賢家七口人,每天要消耗七斤糧食。那麼,他們每年就要消耗糧食2555斤。
把何祖賢必須向衛所上繳的五成糧食扣除之後,何祖賢家能夠剩下4500斤糧食。扣掉何祖賢家消耗掉的糧食,何祖賢家能夠剩餘糧食1945斤左右。
從這幾個角度上講,何祖賢這個有著三十畝水田的七口之家的日子還算不錯,居然每年還能結餘近兩千斤的糧食。這樣的生活應該是還可以的。
也就是說,何祖賢這個大明朝的八品武官的日子,雖然沒有我們現象的現代社會的基層軍官那麼美好和愜意,但是,基本上也是能過的去,大體上還不錯的狀況。
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何祖賢原本的日子,雖然沒有像上麵那樣,像我們在理論層麵上推導出的那麼好。但是,在萬曆中期以前,何家的日子確實也和那樣的生活差不多。何祖賢的父親甚至在那個時候讚助了何祖賢的一個叔叔讀書,考上了秀才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