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明朝末年這個曆史時空,甚至可以說,相對於從明朝末年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來說,即使是在現代人的眼中,王書輝對中國進行社會改造的態度也是相當粗暴的。
王書輝非常直白的,反複的,對複興會的那些能夠理解和不能夠理解他的意思的黨員們說過:“複興會作為代表著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組織,對於中國社會的改造必須做兩個方麵的工作:一個是不遺餘力的推動中國社會的工業化發展,建立一個工業化的中國。另一個就是在中國的土地上全麵的消滅小農經濟,徹底的把中國從農業社會的落後泥潭中拖出來。”
事實上,從複興會成立到現在的五年中,王書輝領導的複興會一直在實踐貫徹著他的這個理念。出於這種理念,複興會在這五年中的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斷的消滅著複興會勢力範圍內的小農經濟。
在複興會土地擴張的過程中,大約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土地,是複興會通過“土地換資金”,“土地換技術”,“土地換設備”的手段,使得地主們“自願”的將手中的土地置換給複興會的。
在這些土地上,複興會直接就會統合、訓練當地原來的農民,將其轉化為生產建設兵,並把他們和複興會從各地吸納並訓練後的生產建設兵相結合,就地建立近現代化的國營農場。
在先進的體係、強大的力量和王書輝這種可以穿越時空為本時空提供各種資源哆啦A夢的幫助下,國營農場的建設、經營、管理除了在複興會實踐的初期階段出現了大量的麻煩之外,在複興會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之後,這項工作已經開始變得非常的專業和迅速了。
大量的國營農場的建立,不僅改變了農民的身份,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原本分散居住在廣大地區的農民在成為複興會農場的農業工人後,開始集中居住和生活。從社會改造的角度來說,複興會推廣專業化、專門化和現代化的農業的過程,在客觀上也同時的推動著整個複興會勢力範圍內的城鎮化進程。
農業工人們生活著的農場,正在快速的轉化成為新的城鎮。這些土地上的農民們在變成了農業工人之後,他們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量的農田水利建設,大量的施工機械和農業機械的使用,化肥的使用,科學種植的要求,使得農場中的農業工作開始對這些傳統的農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操作施工和農業機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使用化肥,科學種植,這些工作那些沒有接受過複興會的生產建設兵訓練的普通大明農民,根本就承擔不了。
在這些農場中,食堂、幼兒園、小學、供銷社、儲蓄所、衛生所、派出所等涉及醫療衛生,教育,行政管理,金融、軍事防禦,社會秩序等各方各麵的機構被複興會派駐農場的農場黨委會和農場分部全麵的建立和管理了起來。複興會五年來培養的五千多名具有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幹部,充實了這些機構。
複興會勢力範圍內的行政中心,從原本的那些有著縣衙的傳統縣城,變成了如今的各個農場。複興會在整個長江以北的湖廣行省的西部,已經徹底的架空了大明王朝的統治。
從某種意義上說,複興會在消滅小農經濟,改造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複興會在不斷的把農民轉化為農業工人的過程中,他們使用的辦法和手段確實比地主豪紳們的土地兼並的手段更溫和,他們的立場也確實是站在廣大農民的利益上的。
可是,對於那些通過複興會土地改革之後重新掌握了土地的農民們來說,複興會轉化他們的手段實際上更加的令他們無法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