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七章、學員張兆歡 6(1 / 2)

和正常曆史上的蒸汽機生產過程不同,複興會的第一機械廠生產蒸汽機的過程,可不是完全使用手工方法敲敲打打的完成的。

雖然蒸汽機的工業化生產在明末這個環境中根本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因為王書輝穿越時空的金手指,所以,複興會的蒸汽機生產一上來就是“用蒸汽機生產蒸汽機”的正規工業化的模式。

經過五六年的摸索和實踐,複興會的所有工業企業都已經大略的實現了標準化、專業化、流水線的生產。由鋼鐵廠生產的鑄鐵(氣缸體,機座等)、熟鐵和低碳鋼(曲軸,連杆等);中炭及以上鋼材(活塞銷啥的)等;由冶金廠生產的青銅(十字頭,軸承)等各種不同工廠生產出來的標準尺寸的蒸汽機零件,都是由蒸汽動力的車床和設備製造出來的。

最後,這些部件會在標準流水線上被逐個的安裝起來,最後成為針對各種工廠的不同類型的蒸汽機。這些蒸汽機經過檢驗部門的檢驗之後,就會被裝到複興會生產和使用的標準集裝箱裏,通過鐵路運輸到各個部門和單位。

從1624年開始,複興會的專門生產蒸汽機的第一機械廠,就已經開始扭虧為盈產生大量的效益了。這一方麵是複興會內部新的經濟核算製度開始運行,另一方麵,也是因為複興會第一機機械廠生產的多用途和多型號的外銷型鍋駝機開始在江南地區打開了市場。

說起來也是非常有趣,明朝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工人運動就是在複興會帶領下的長江中上遊商團(枝江商盟、鬆滋商盟、武昌商盟、秦氏商團等)的紡織品傾銷衝擊下的江南地區發生的。

因為複興會和長江中上遊商團幾年來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的傾銷價低質高的機(蒸汽機)織棉布,導致了江南地區特別是鬆江地區的大量棉布織坊開始破產。從1624年年初開始,因為江南地區棉布的市場競爭的全麵失敗,江南地區從鬆江府開始,大量的紡織作坊開始進入全麵破產的狀況。大量在紡織作坊中完全依靠做工為生的江南手工工人大量失業。

有趣的是,因為複興會領導的長江中上遊商團大量收購棉花,所以河南、山東、江蘇、南直隸等地的棉花生產不僅沒有因為江南地區的棉布作坊的破產而進入萎縮狀態,反而因為複興會和長江中上遊商團的蒸汽紡織工廠的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而大規模的增加。

甚至於原本並不怎麼進行棉花種植的湖廣地區(湖南和湖北)的地主們,也開始在自己的土地上進行棉花種植。(主要是在湖南地區,湖北地區的棉花種植基本上是由複興會農場實現的。複興會的部分農場規模化的種植了一定量的王書輝從現代帶來的優質長絨棉。)

從宏觀上講,因為複興會的蒸汽機在長江中上遊地區的推廣,中國中南部地區的農業種植出現了糧食生產減少而棉花種植增多的狀況。因為從事棉花種植可以獲得大量的利潤,一方麵南方地區的棉花種植麵積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麵,因為棉花種植的有利可圖,本來土地集中程度就已經非常高了的江南地區的土地兼並開始進一步的激烈起來。

棉花種植麵積的擴大,特別是湖南地區的棉花種植的推廣和複興會嚴厲的限製糧食流通的政策(“湖廣熟天下足”,大明王朝的糧食供給主要依靠江漢平原地區,而江漢平原上現在幾乎全部都是複興會的集體農場),使得本來就因為小冰河氣候而不斷升高的大明朝糧食價格進一步的快速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