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結底,實事求是的態度要求我們能夠分辨出什麼是‘應該做到的’,什麼是‘能夠做到的’。舉個比較現實的例子給大家。大家都是從苦日子裏出來的人。當初有不少人進了我們複興會的時候,眼睛的飯量要比肚子的飯量大。”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當時不少同誌因為常年處於饑餓中,所以他們覺得自己應該能夠吃掉十碗飯,但是到了真正去吃飯的時候呢,大家最多也就能吃個五六碗的飯。”
“我記得當初有個叫黃瑞福的同誌,他一個人吃掉了五大碗飯,還把大家驚訝的夠嗆呢!”
會場上的人很多。黃瑞福作為已經有四年黨齡的“老”黨員,早就已經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幹部了。他剛好就在會場上。
黃瑞福現在是複興軍駐的德安地區部隊的總教導。是複興會德安地區的農場改造和建設小組黨委會成員。他當初因為剛剛被複興會俘虜的時候一頓吃了五大碗的飯,所以在軍內有個“五盆大將軍”的諢號。
聽到王書輝突然提起這個典故,不少認識黃瑞福的人把腦袋轉向正在做筆記的黃瑞福的方向,發出善意的笑聲。
“眼睛的飯量比肚子的飯量大。這就是個最簡單的‘應該做到的’和‘能夠做到的’的區別。大家當時覺得自己‘應該能夠’吃掉十碗飯,可是大家實際上‘隻能夠’吃掉五碗飯。這件事情其實用比較通俗的話講就是,大家不知道自己是能夠吃幾碗飯的。”
“不知道自己能夠吃幾碗飯,這就是不能做到實事求是。知道自己能夠吃幾碗飯,這就是能夠做到實事求是。”
“所以說,在我們的事業馬上要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的時候,我隻要求大家要知道自己到底能夠吃幾碗飯。隻有大家能夠保證自己實事求是的態度,那麼我們複興黨的目標就沒有不達成的。我們的複興黨的事業就沒有不成功的!”
不知道自己能吃幾碗飯。這樣的話好像明顯的有幾分罵人的味道。這樣的話,要是大家平常相互之間說出來,恐怕要惹人生氣了。可是在複興會的黨校學習裏,王書輝這樣直白淺顯的把吃幾碗飯和實事求是聯係起來,大家就不免都有些若有所思起來。
作為老師,即使在上千人的大會場裏,王書輝在也能敏感的感受到學生的情緒變化。他非常明確的發現大家的反應,給了大家幾分鍾消化自己的話之後,他繼續說道:
“我在軍事係統裏和工業係統裏經常聽到不少同誌說這樣的話。部隊的同誌覺得我們的步子太慢了。他們覺得大明朝的軍隊都是落後腐敗的酒囊飯袋,我們的部隊武器這麼先進,訓練這麼充分,軍事演習天天搞,全軍比武月月有,為什麼還要這樣隱忍自控,為什麼不立即消滅周邊地區的那些大明武裝呢?”
“這些同誌提出隻消滅我們湖北省周邊的大明武裝。說明這些同誌還是有幾分自知之明,腦袋裏還是有一定的實事求是的意識的。他們也知道,以現在階段我們複興會的運輸能力,是沒辦法支持距離太遠的軍事補給的。”
“可是他們怎麼就沒想到,就是在我們湖北省省內,不少地區仍舊不僅沒有修通鐵路而且連基本的公路都沒有修通呢!要是有敵人突然入侵我們湖北省,把部隊派到出事地點現在都要消耗個幾天十幾天的時間。自家的門還沒關嚴,你就想著踹別人家的門,這就是最典型的不知道自己吃幾碗飯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