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是最通情達理的。對於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來說,真的有罪的人得到了懲處,其他的人,人民群眾是講究得饒人處且饒人的。
複興黨抓人、判刑、殺人都是講證據,講道理的。關於這一點,經過了這一次的公審活動,絕大多數的流民都認識到了。
流民們覺得自己的仇怨都得到了報複,所以在審判那一百來個張獻忠安排在流民中的頭目的時候,除了個別幾個人在流民裏欺男霸作威作福被流民們舉報了出來之後上了絞刑架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被判處了二十年苦役的刑罰。
苦役和勞改完全不同。在複興黨的工地上,作為勞改人員的近萬流民算是見識了。很多苦活和累活,勞改人員都是不用去做的。而且不少苦活累活都是由那些冒著黑煙轟轟作響的機器承擔的。
可是苦役犯就不同了。他們要承擔的工作,就是在那些機器無法應用的地方,用一雙手去勞動。搬大石頭這種工作是他們承擔的主要工作。而且他們中的很多人還要承擔鏟煤運煤的工作。這些都是在工地上最常見的重活兒累活兒。
隨著接觸的越來越深入,流民勞改們和複興黨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了。在勞改營成立一個月之後,複興黨開始向勞改營派教導員和訓練員。
文化普及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是複興黨長期以來的工作。在一切地方為所有的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文化教育,這是複興黨的一個基本方針。在複興黨的治下,接受教育即是權力也是義務。
比如說,複興黨製定了嚴格嚴厲的教育法令。在整個湖廣地區複興黨控製的各個縣區裏,複興黨的當地政府都建立了全封閉式的軍事化學校。各地都有少年軍的分支機構。
在複興黨的治下,複興黨以每月一塊銀元的價格向各地區的家長買斷了他們對於子女的教育權利和撫養權利。而在複興黨的建立的所有工廠、企業和機構裏工作的人,都必須接受單位的文化教育和文化考試。技能培訓和文化教育相結合,在職教育和正規教育並重,這就是複興黨的基本教育方針。
在王書輝的規劃裏,未來中國是一個工業化農場和工業中心城市的二元社會結構。整個中國是一個全麵工業化現代化的國家。
對於王書輝來說,因為科技和物資都可以通過時空門進行保障。實現這樣的社會結構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且,這樣的社會結構下,無論是農業工人還是工業工人,他們都是要接受組織化、係統化、和工業化管理的。
在這種社會模式下,實現全民教育的可能性就是完全存在的。
就以流民為例吧。如果隻是給這些農民分配土地,讓他們重新成為小農業生產者的話,在非組織化,零散的傳統鄉村裏,想要實現對農民的在職教育,對成年人進行技術培訓的可能就不存在。單是從一個成本的角度,這樣的辦法就是不現實的。
同樣是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在農場中作為農業工人的農場職工們,因為集中居住,集體生活,那麼對於他們進行文化教育的技能培訓的成本就大幅度的下降,使得全麵教育成為了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