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五章、令人恐怖的工廠化教育(1 / 3)

對於一些人來說,推翻大明,接手中國,建立起一個新的政權,這就是一個穿越者最大的成就了。

但是對於王書輝來說,隻是建立一個新的政權,那不叫成就,那叫封建王朝的治亂興衰,那是封建周期率的應驗。

要是一個穿越者隻做了這樣一個事情,那就和劉邦和朱元璋這些封建帝王在曆史上做的事情沒有太大的區別,那最多也就是個吊絲的逆襲。除了他本身過了一次皇帝癮,滿足了自己的一次YY以外,沒有任何意義。

生產力沒有發展,生產關係沒有進步,整個社會還是在農業社會的低水平上進行重建的話,掌握了時空門的王書輝就不如在兩個時空倒倒物資發發財,然後回現代社會去當個混吃等死的有錢人算了。

作為一個馬老人家恩老人家斯老人家和毛老人家的信徒,作為一個對現代社會有著很多思考的科學社會學理論信奉者,王書輝的座右銘是那個叫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隻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所以對於他來說,推翻明王朝,獲取中國的政權,這個過程並不叫做革命。推翻了明王朝,在封建王朝的廢墟上,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先進的工業化的新中國,這個過程才叫做革命。

就是從他本人來說,這樣個過程才真正的是個具有創造性的,挑戰性的過程。

1630年下半年,就在北京城內暗流湧動,中原地區兩大爭霸勢力開始碰麵的時候,王書輝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到了接手整個北中國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的複興黨高層都是皺著眉頭的。

搞了十年的工業化,這幫子原本的泥腿子的腦袋裏麵也有了工業化的概念。對於複興黨高層的幹部和複興黨的大部分黨員來說,擴張絕對不僅僅是占地盤那麼簡單。占了地盤,複興黨可不是說就要在這些地盤上收稅盤剝的。別人占了地盤那是占便宜,複興黨占了地盤,那是要賣力氣搞建設的。

搞建設不是說浮皮潦草的搞搞農田水利,免個三年兩年的農業稅,用君臣父子天賦神權之類的鬼話把老百姓忽悠住了就完事兒了的。

對於複興黨來說,搞建設,就是對人民群眾全麵的進行工業化訓練,就是在土地條件好的地方建設使用工業化手段進行農業生產的國營農場,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建設工業城市,就是需要建立更多的學校、醫院、工廠、住房、道路、鐵路等等大規模的投入過程。

搞一個湖北,再加上山東的三分之一,東北的五分之一,複興黨用了十年的時間,現在都有點尿血了。要把整個北中國的擔子擔在肩膀上,大家都隻有肝顫的道理,沒有興奮的道理。

甚至就是最喜歡擴張,最積極於打仗的********的幹部們也都對此不太積極。要知道,在前期建設的時候,都是部隊方麵頂在前麵的。大量的地方建設所需要的人才,也是要從部隊方麵抽調的。

陳封主持複興黨中央政務院的工作超過十年了。這個複興黨的大管家現在在王書輝麵前已經變得有一說一不再有任何的忌憚了。他直接就在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北中國的陝西、山西、直隸、山東、河南這些個省份的農業建設工作,需要大量的化肥。這個化肥,現在複興黨生產不出來。

六座大型合成氨工廠,二十幾座小型的合成氨工廠,分布在整個湖北根據地裏。看起來似乎挺了不起的,但是現實是,這些工廠配套的化肥廠能夠生產出來的化肥,剛剛能夠勉強的供應湖北根據地的農業需要,並支援魯東和遼南根據地的農業建設。

接收北中國的五六千萬的人民群眾,那就意味著,要為這五六千萬的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負責。過去的大明王朝在自然災害、落後的生產力和腐朽的生產關係下不能夠為這五六千萬的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負責,所以現在眼瞅著要滅亡了。如果複興黨想要接手整個北中國,就得能夠解決這個吃飯問題。

現實已經告訴大家了,靠著農業社會那一套落後的生產力,北中國的老百姓就是過不下去的。即使消滅了落後的生產關係,落後的生產力照樣會讓人民群眾吃不飽。

王書輝知道,普及土豆、玉米和地瓜、南瓜等高產作物可以勉強的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他同樣也知道,這麼做無非就是弄出個假冒偽劣的吃糠喝稀的“康熙盛世”來,並不能解決本質問題。

後世新中國的現實經驗已經明確的告訴王書輝,想要讓全體中國人吃飽飯,除了大規模的發展化肥工業以外別無他法。隻有工業化帶來的生產力進步才能解決中國人最基本的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