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七章、“瘋狂”的張永濤(1 / 3)

張永濤是個孤兒。他不知道自己是哪裏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姓什麼。他的“官名”和大部分複興黨人一樣,是組織上給起的。

張永濤現在還能記得的就隻有自己還沒被被組織救援,還未接受王老師的撫養和教育的時候,自己的那個叫做“小狗子”的小名兒了。這個小名兒,還是當時的拐騙他的人販子隨口給他起的。

他被從人販子手中救出來的時候隻有六歲。現在已經十七歲的他已經記不住當初自己被救時候的大部分事情了。

隻是有一個片段他記得非常的清楚到現在也難以遺忘。那就是穿著淺灰色已經洗的有些發白了的製服的王書輝老師,親手把他從一個見不到一點光亮的土洞裏抱出來。他現在還能清楚的記得,當時王老師臉上帶著的溫和而又壓抑的笑容。

1620年時張永濤被王書輝從人販子窩藏人口的地洞裏救出來,是他的一個幸運。當時,剛開始對整個枝江縣完成了全麵接管的王書輝,正在親自主持針對枝江縣的嚴打行動。

在當時,針對各種違法犯罪的打擊是非常嚴酷的。因為主持這次行動的王書輝本人是帶著一定的情緒的。

要知道,在現代社會裏,雖然各種各樣的醜聞和惡行都被大眾傳媒揭露的非常的明確和清楚了。但是坐在電視機前,坐在電腦前看著相關的新聞報道的王書輝,還是很難對於那些可怕的泯滅人性的罪惡有一個非常直觀的認識的。

現代人可能會覺得現代社會裏的惡行是非常的多非常的惡劣的。但是,現代中國畢竟是一個有著嚴密的社會管理體係,有著法律和規矩束縛的工業化社會。從宏觀的角度講,惡行在現代社會裏其實要比在封建農業社會裏少的多。

畢竟,已經全麵工業化了的現代中國有著先進的生產力和巨大的社會財富,在這個基礎上,不管現代中國的社會製度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總體上,基本的,被全社會所認同的共同價值觀還是存在的。而掌握著先進生產力和巨大社會財富的政府,也會使用這些資源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惡行進行懲罰和抑製。

現代人看到年輕女性把私生子溺死就會感到極端的憤怒,對這樣的事情口誅筆伐無法原諒。但是同樣的事情,在封建農業社會裏卻是一種非常普遍,完全常見的事情。

因為生產力水平的落後,因為沒有足夠的物資和財富,因為和當時的生產力相配合的落後社會製度,處於封建農業時代的大部分普通中國家庭,其實都是很難承擔過多的人口負擔的。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沒有有效的節育手段,把非計劃出生的子女殺掉以減輕家庭的生存壓力,就成了一種必然。

讓王書輝非常毛骨悚然的就是,他穿越之初對大明社會進行社會調查時發現,大部分貧雇農家庭都會把無法撫養的初生嬰兒直接溺死,然後埋到豬圈或者茅坑裏漚成肥料。

如果說溺死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漚成肥料已經讓王書輝受到極大的震撼的話,那麼用一種非常平淡的情緒,習以為常的做著這樣的事情的明代百姓的木然態度,則更讓王書輝無法接受了。

這就是為什麼王書輝領導的複興黨建成最早的大規模培訓學校是醫學類學校,而王書輝最早培養的教育人才是嬰幼兒教育人才的原因。

作為穿越者和現代人的王書輝根本就不會允許複興黨的治下出現這種情況,他以極端強硬的,明末時空的土著們無法理解的嚴厲手段,強行買斷複興黨治下所有民眾子女的教育權和撫養權的原因正在於此。

王書輝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教育工作者雖然不是從事幼兒教育的,但是師者如父,教育工作者要承擔起一部分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卻深刻的刻在王書輝的思想中。

可能在現代社會裏因為他麵對的是已經成年的大學生,所以才表現的不明顯的原因吧。因為王書輝在明朝末年的學生都是年紀較小的少年兒童,王書輝身上的那種教育工作者的父母心態表現的非常突出。

為了保證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王書輝甚至都不相信自己治下的普通民眾對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那麼在這種的心態下,他怎麼會允許在他的治下出現以牟利為目的的專門販賣少年兒童的人口販子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