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初的清末時代裏修建一條兩百公裏的京張鐵路似乎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偉大功績。但是在17世紀30年代的複興黨中國同樣修建這條鐵路,就沒有那麼了不起了。
從1629年複興黨為了有效的轉化農業人口為工業人口,大肆招納破產和無地農民組建生產建設兵團開始,湖北地區、山東地區和遼南地區為了完成本地區鐵路網的建設,先是在本地區建立起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然後就依托本省的鋼鐵工業開始全麵建設本省的鐵路網。
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當然不可能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
人民群眾從懶散的農民轉化為紀律性和組織性極強的工人,對此感到不適應;主要工程機械從蒸汽機動力到柴油機動力,技術人員感到不適應;從按照複興黨中央設計局給出的全套的圖紙和規劃,到自己完成勘探、規劃和設計,複興黨地方上的工程設計人員也感到不適應。
樁樁件件的不適應,在複興黨的強力推動下,從不適應變成了適應。三個地區的七十多萬人民群眾,從落後的農業社會的農民,變成了工業社會的產業工人。大批出自複興黨正規教育體係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到了各地區鐵路的勘探、規劃和設計工作中,通過大量的實踐成了真正的掌握了各方麵技術和知識的工程師和設計師。
雖然在三個地區鐵路網建設完成後的統計中,三地區的複興黨員在這個過程中犧牲了一千多人,鐵路生產建設兵團的戰士犧牲了近兩萬人。可是七十萬得到了徹底的鍛煉掌握了各方麵技術的20世紀50年代水平的產業工人,和近兩萬名在一線得到了充分實踐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卻成了新中國最寶貴的財富。
所以當新中國建立後,無論是針對東北地區的兩橫兩縱鐵路建設,還是針對河北地區的三橫三縱鐵路建設,或者是針對陝西和山西地區的鐵路網絡建設,特別是作為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重點建設工程的成武鐵路(成都到武昌)和京滬鐵路(新京特區到上海),都不再缺乏相應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人員了。
更主要的是,複興黨通過大力興建鐵路交通,一方麵有效的把農業社會的人口改造成了產業工人,一方麵因為鐵路建設對鋼鐵和煤炭的需求,在全中國範圍內普及了鋼鐵工業和煤炭工業。
不誇張的講,1636年的中華人民民主帝國已經可以媲美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十九世紀初的英國了。
按照中央統計局的統計,截止到1636年7月,新中國(現代社會的四川、湖北、安徽、江蘇、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八千六百萬人口中,專門從事工業工作的產業工人已經達到一千三百萬人左右。在從嫩江平原到漢江平原的無數國營農場中從事工業化農業生產的農業工人共有兩千四百萬人左右。
也就是說,在複興黨掌握的北中國八千六百萬人口中,已經有三千七百萬人是純粹意義上的工業人口了。而剩下的四千九百萬人口中,還要刨去三十萬複興黨黨員,以及複興黨從自然和地理環境惡劣的各偏遠地區征召出來的五十萬一線複興軍和兩百五十多萬主要承擔生產建設任務進行工業化培訓和實踐的二線部隊。
如果忽視工業化的水平的話,1636年的新中國已經是一個純粹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意義上的工業化國家了。
龐大的鋼鐵工業,發達的采礦工業,繁榮的機械製造工業,快速發展的石油工業,更上層樓的化學工業,已經完全變成了以對外貿易為主導的輕工業,再加上不僅可以滿足北中國的八千六百萬人口的自身消耗,而且可以對南明地區進行出口的,專門化、專業化和機械化的工業化農業體係,說現在的中華人民民主帝國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都是一種比較謙虛的說法。
再強大的農業國也不是最落後的工業國的對手。現代中國有些缺心眼的專家胡說八道什麼遊牧文明的先進性,還弄出了什麼這圖騰那圖騰的瘋言瘋語,在複興黨的實踐麵前顯得非常的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