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章、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1 / 3)

在美國爸爸占領倭國強行對倭國進行現代化改造之前,如果要寫一本叫做《人類的不幸》的書,要把人類的不幸遭遇進行一次排名的話,“托生成倭國人”這一項,肯定可以名列前茅。

在人類社會整體上還沒有進入到工業文明的時代裏,封建製度是個很普遍的社會製度。這個腐朽、落後、黑暗和殘暴的製度在各個國家裏都充分的展示了它的反動性,可是在倭國這個國家裏,封建製度的反動性表現的特別嚴重。

如果說中國人民的抗壓能力已經非常強大,我們的老祖先每到兩三百年的時間才會掀起一次毀滅封建政權的全麵性大爆發的話,我們的老祖先如果知道了同時代的倭國人民有多麼能忍,肯定也會覺得歎為觀止。

七公三民(長期維持七層左右的高額地租)的土地收入分配製度,動不動就要被每人塞上一根竹竿子(竹槍)作為炮灰,驅趕上戰場(一直貫穿在倭國曆史上的各種級別的“村戰”),地主們(武士)為了試驗自己的武力或者檢驗自己的佩刀是不是夠鋒利,可以隨便的就挑個老百姓來試試臂力或者佩刀的鋒利程度等等等等,各種可怕的,讓人感到難以置信的殘暴和恐怖,在倭國這個國家裏完全是一種長期的普遍現象。

如果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中國的話,我們的老祖先早就掀起了各種各樣的可以輕鬆的毀滅封建政權的起義了。但是就是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倭國,倭國人民就那麼默默的忍受了幾百年上千年的時間。

總有人說中國人有奴性,總有人提到中國人的不抗爭。但是中國人民即使是在忍受剝削和壓迫的時候,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進行一種消極的抵抗的。即使很多對人類社會有理性認識的人,知道某個國家或者某個民族的劣根性的說法是一種非常不靠譜的理論,但是倭國人作為一種民族,這個民族本身有著嚴重的劣根性的說法,總會因為曆史上的種種現實,讓那些即使對人類社會有著理性認識的人,也不禁產生某種非理性的認同。

即使在中國這個把大一統作為基本模式的國家裏,封建製度本身,因為封建土地所有製對人的束縛和捆綁,因為文化知識的作為一種資源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壟斷的緣故,封建製度下的中國人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概念仍舊是非常淡薄的。

因為封建土地所有製的特征,因為封建農業社會裏文化知識的不普及,所以隻能非常單純的把切身利益作為判斷標準的人民群眾,很難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再加上因為以民族壓迫和民族剝削作為核心的外族統治,這才出現了在清朝末年的時候,作為侵略者的八國聯軍,會在客觀上得到中國百姓的幫助的現象發生。

對於當時的中國百姓來說,除了世世代代、祖祖孫孫的生活經曆讓他們積累下了,“誰當皇帝都得繳納皇糧國稅”,“誰當皇帝都和我沒什麼關係”之類的認知以外。自稱國族,主動的把滿清民族和中華民族相隔離,把大清和中國看成是兩種完全不同事物,認為兩者的命運並不是一體的滿清政權本身幾百年來長期實行的半奴隸半封建製度,也使得無論是為滿清政府服務的官兵還是普通的中國百姓,都覺得大清的倒台和滅亡,和自己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當倭國法西斯侵略者入侵中國的時候,才會覺得自己走上滿清的老路,采取外族治理中國所謂“大東亞共榮”的方針是一個非常合理的策略。

事實上,因為中國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才開始擺脫封建主義的陰影,在革命政黨的領導下用全麵教育的方式讓中國人建立起國家和民族意識,所以在當時日本法西斯侵略者采取的那種所謂“大東亞共榮”的忽悠,居然在整個中國都起到了相當有效的效果。

比整個倭寇的數量還要多的,封建軍閥出身的偽軍的存在,童萌會出身的光頭黨領袖之一汪大官人的投靠,光頭自己“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都是封建製度下的封建統治者麵對外部入侵的情況下做出的正常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