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一觸即發(1 / 3)

“是雲兒去世了嗎……”

朝堂上,馮成敬為自己兒子的突然“離世”潸然落淚。

朝堂下,宰相王允賦以及眾大臣奉勸皇帝節哀,但他本人的雙眼卻不時地注視著皇帝的表情。

馮成敬坐在龍椅上,嘴裏念叨著追憶起馮應雲小時候的種種過往,大臣都靜靜地聽著,沒有人敢打斷他。

訴說中,馮成敬幾度哽咽,泣不成聲,他低下頭,用手輕輕擦去眼淚,眾大臣再次奉勸皇帝節哀。

這一切,王允賦均看在眼裏,他的內心無比喜悅,卻半點都不喜形於色。

馮成敬恢複了一些情緒,然後問王允賦:“丞相,與南方的談判進展如何?”

允:“啟稟陛下,最近臣收到消息,南方對於和談內容有了充足了讓步。”

馮成敬聽後微微點頭,停頓了一會兒又問道:“齊國最近有什麼消息?”

允:“根據臣最新收到的消息,半個月前,袁平已攻克洛京,齊國皇帝田平被梁浩殺害。”

馮成敬頓時眼睛一亮,立馬追問道:“此消息是否可靠!?”

王允賦信心滿滿的答複說:“這是臣安插進齊國的探子親眼所見。”

馮成敬露出滿意的笑容,而此時的神態已經完全從剛才的哽咽抽搐中恢複過來,“傳朕的旨意,即日起,讓使團終止與南方的談判,立刻回國,朕要揮師南進!”

這則聖旨一下,群臣們心中全都“咯噔”一下,原本以為與南方的和平談判眼看就要勝利收尾,卻不料出了皇長子這檔子事,皇帝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時間便決定放棄之前所有的談判努力,立即出兵,著實出乎意料,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扔下一塊石子,泛起陣陣漣漪。

與南方有所勾結的宰相王允賦也在皇帝做出決定後立刻提出反對意見:“陛下,皇長子殿下在南方遇難,臣等也很難過,但是如若為此便輕易與其開戰,實有不妥,還望陛下三思!”

馮成敬坐在龍椅上,雙眼緊緊盯著王允賦,過了好一會兒才問道:“有何不妥?”

麵對皇帝的逼問,宰相顯得十分淡定,從容答曰:“北方幹燥少雨,而南方潮濕陰冷,如若揮師南進,我軍將士必會水土不服,影響戰鬥力的發揮,此一不妥;南方諸國虎踞江南數百年,其中肖國、宋國與甲斐國在淮江防線構建的要塞十分完備,一時難以突破,此二不妥;就算突破淮江防線,深入江南腹地,但我軍補給物資全都需要依靠橫渡淮江運抵前線,一旦輜重部隊遭到南軍偷襲,大軍的補給必定成為問題,此三不妥;一個月前的高淩河之戰中南軍擁有一支西方雇傭軍,我軍對其統帥背景、兵員總數、部隊建製、整體戰鬥力等一無所知,此四不妥;綜上所述,還望陛下三思!”

“望陛下三思......”王允賦話音剛落,一大批朝臣隨聲附和。

麵對朝堂上這種占壓倒性多數的反戰派,馮成敬並沒有搭話,轉而問向兵部尚書陸進:“陸愛卿以為如何?”

兵部尚書陸進,是馮成敬早年從底層提拔起來的心腹官員,作為抗衡出身名門望族的宰相一派,也正因為有這批掌握兵權的大臣對皇帝的忠心耿耿,馮成敬才能在王允賦“朝臣三者有其二”的局麵中力壓他一頭。

隨著皇帝的這句問話,整個朝堂上鴉雀無聲,無論主戰派還是反戰派都想看看陸進如何反駁王允賦提出的“四不妥”。

隻見陸進麵帶微笑,不急不躁,緩緩走出班列,侃侃而曰:“剛才王丞相所言四點確實不虛,但也並非全部;臣以為,大軍南進亦有‘四可’;高淩河硝煙已熄,此役,我軍勝而南軍敗,銳氣上壓其一籌,此一可也;經此一勝,全軍將士士氣正旺,猶如下山之猛虎,而南軍則士氣低迷,猶如驚弓之傷雀,此二可也;高淩河一役,南軍統帥宋光勝被我軍陣前擊殺,且眾所周知,南軍缺將,宋光勝這一死,整個南方便再無統兵之將才,此三可也。”說到這,陸進蔑視性的搖了搖頭,然後又接著談道:“以火器而言,無論西邊的齊國,還是南方諸國,皆不是我晉國之對手,且陛下近年來新組建的‘神機營’也在高淩河一役中得到了充分的檢驗,取得了顯著的戰果,如果我軍能將此優勢得以充分發揮,那南方的整個防線將不堪一擊,此四可也;綜其四點,大軍南進,當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