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天子守國門,狗屁!(1 / 2)

靖難之役能夠成功,雖然和朱棣的臥薪嚐膽,苦心經營脫不開幹係。

可是話說回來,若沒有周王朱橚,齊王朱博,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和寧王朱權的支持,他也難以一路過關,直抵南京,坐穩朝綱。

陳默此言雖然正中他的內心,可這話一旦傳將出去,幾位藩王必將心生忌憚,誰能保證大明不會再出現第二次靖難之役?

紀綱身為錦衣衛指揮使,極為擅長察言觀色。

見朱棣臉色有變,他當即上前請命:“陛下,要不要我讓他閉嘴?”

朱棣微微擺手,同時放慢腳步,輕手躡腳的朝著那牢房走去。

他倒是要聽聽,這個拜在方孝孺門下的狂生,究竟會有何等見解!

“燕王雖然是武將出身,可是頭腦卻是一等一的聰明,建文皇帝為何會被推下皇位,還不是因為著手削藩操之過急!”

“藩王擁兵自重,轄地稅收自治,若不削弱藩王實力,大明恐怕永遠都將動蕩難安!”

“隻是燕王雖有韜略,可性格太過耿直,如果老師不想日後百姓顛沛流離,還要受皇室戰亂所裹挾,那就理應輔佐燕王,逐步削藩,隻有這樣才能杜絕大明出現第二次靖難之役!”

眼見著無法用空口白話勸動對方,陳默隻能再下一劑猛藥。

本次靖難,生靈塗炭,且不說有多少百姓,士卒受到裹挾,單單是受到波及的靖難遺孤就足有數萬人。

這場戰爭極大削弱了大明國力,一場削藩運動更是使得各地藩王人人自危。

朱棣如今即將登基,而他座下的那張也不隻是龍椅,同時還是一隻隨時都可能被引爆的火藥桶!

如果大明再發生一次靖難之役,那太祖皇帝所遺留的基業恐怕就都要毀於一旦了!

陳默此言一出,詔獄內外鴉雀無聲。

就連原本沉默不語的方孝孺,此時也將目光投向了他。

他也想聽聽自己這位親傳弟子,究竟還能說出何等見解!

“既然你說建文帝失敗是因為削藩一事操之過急,那你說說,若想成功削藩,應該如何行事?”

“要想推行削藩政策,那首先就要免除建文帝對於各地藩王的打壓,恢複被革除爵位的藩王爵位,並加以賞賜,以禮相待!”

聞聽此言,方孝孺不禁皺起了眉頭:“子秋啊,如此行事,豈不是繼續縱容藩王做大嗎?這又如何能夠削藩!”

詔獄內,師徒二人一唱一和,不僅是在討論問題,同時也為朱棣解答著疑惑。

陳默剛剛說的沒錯,削藩的構想,早在籌備靖難之役的那一刻起,便已經在朱棣的心中紮根。

他在北平,僅憑借自己手上的資源,就能打造兵器,臥薪嚐膽,一舉推翻建文舊製。

更何況那些封地位置遠超北平的其他藩王!

此類事件,絕不可能再度發生。

隻是他之前雖有構想,卻沒考慮過應該如何切實落實,如今陳默的這番講解,恰好能為他講明心中的疑惑!

“老師,靖難之役,藩王得勝,建文皇帝下落不明。”

“雖然燕王對外公布建文已死,可是僅憑一塊龍佩,又如何能夠說服天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