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永樂元年(1 / 2)

G����\u0013聞聽此言,陳默大受感動。

兩人之前的生活環境雖然相差千年,可是在這一刻,他卻切實感受到了來自這位便宜師父的關懷。

他撩起衣袍,跪倒在地:“子秋多謝先生!”

“我願意幫你,是因為看你還算是可塑之才,隻希望你日後執掌權柄,能夠以民為先,以天下為先!”

“徒兒謹遵師命……”

陳默說服了方孝孺,並順利承接下來草擬詔書這個任務。

接下來的幾天,他便一直將自己關在翰林院中的一處別院,絞盡腦汁譜寫登基詔書。

朱棣得位不正,受盡天下百姓詬病,各地藩王更是擔心朱棣上位之後會沿襲舊製,繼續削藩,所以都想趁其立足未穩,取而代之。

他這份詔書不僅要寫得合乎情理,同時還要讓天下百姓信服,要將朱棣推上正統之位。

為了這件事情,陳默可謂是費盡心思,終於在三天之後寫下了第一份初稿: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太祖驟崩,歸於五行,傳位於孫,乃曰建文,天下紛亂,漠北進窺,著手削藩,動搖國本。

朕雖承位於藩王,乃屬太祖之子,國本動搖,朕於外不能懦弱無剛,於內不能任其胡為,為保太祖基業,護佑天下黎民,朕起兵於北平,靖難於順天。

朕本不願繼承皇位,靖難之役,意在君側。

奸臣不除,國無寧日,小人不殺,朝堂難安。

奈何先帝建文自焚於寢宮,天下藩王皆無意等此高位。

群臣相邀,難辭期盼,奉昭於民,敬告於天。

手足相戧,乃為國恥,未先登基,先罪己身。

朕於太祖靈前發誓,要護佑萬民,征伐漠北。

天下諸國,皆需稱臣。

威加海內,睥睨四野。

凡我百姓,盡保無虞。

朕啟天命,攜冠而統。

自即日起,改國號為永樂,大赦天下,與民更始,欽此!

聖旨寥寥三百字,但卻讓陳默耗盡心力。

這份聖旨不能闡述朱棣的功績,而是要將其寫成一份罪己詔。

隻有這樣,才能讓世間百姓看到朱棣的擔當,才能讓民間世子看到朱棣的悔悟之情。

隻有這樣,朱棣才能不被天下之人口誅筆伐,才不用在以後擔上一個篡逆的罵名。

不過寫出這份聖旨,陳默也擔負了極大的責任。

如果這聖旨一旦惹怒了朱棣,那他可能會因此人頭落地。

朱棣對他雖然喜愛,可是聖主威嚴又豈容如此冒犯。

他現在隻能在心底期望朱棣能像史實中所說的那樣,能夠做到從善如流,而不是像朱元璋那樣主權獨斷。

寫完之後,他將這份聖旨交給了方孝孺,想讓方孝孺為其先行把關。

等看完了這份聖旨中的內容之後,方孝孺點頭說道:“子秋,這份聖旨你寫的不錯!”

“老師,我擔心燕王殿下會因此遷怒於你我師徒,這登基詔書本就是由我主筆,若是他遷怒於我也便罷了,若當真因為此事而牽連到了老師,那我又該如何自處!”

方孝孺看出了陳默心中的顧慮,於是便對其寬慰道:“你盡管放心,我相信朱棣絕不會如此小肚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