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連下了兩天的雪,天氣十分冷冽,紫鵑正跟林嬸甄嬸發放各屋燒炭,因今年西山無煙銀霜炭產量少,山莊裏隻得幾百斤,三人便商議說上等隻給賈母、黛玉兩處,其餘各處就用中等。正巧黛玉出門聽見,便說自己屋內也用中等便可,說話間又見雪雁跑來,得知了一個驚天消息。
忠順王被罷官了!
其他幾人聞言尚可,黛玉心中卻是一聲冷笑:惡有惡報,果然大快人心!隻是雪雁對此事前因後果知之不詳,黛玉便讓她找來林然詳細告知。紫鵑等雖覺黛玉對此事太過關心,卻也並未深想,隻笑歎姑娘做不得閑人。
待林然回了山莊,告知了一切,黛玉方知,忠順王被罷官一事看似冠冕堂皇,實則隻是皇帝尋的一個治他的由頭罷了。
民間傳言,緣由有二:一是順天府尹奏報,因一佃戶無糧交租,忠順王府大管家逼人買女抵債,十五歲女兒不願做人玩物,一根繩子懸了梁;其妻隻剩一女,悲痛萬分,了無生趣之下,趕著女兒也懸梁自盡。那佃戶一夜之間家破人亡,一怒到王府討說法,被大管家縱奴毆打,並揚言要送官究辦,佃戶走投無路,竟在半夜吊死在王府大門口,一死鳴冤告天狀。此事本是大管家之錯,然而皇上卻十分重視,道是忠順王縱奴行凶,有治下不嚴之過,又因此事牽牽繞繞竟扯出其他的許多醜事,如縱酒好色、孌童無數、暴虐無德、不思國事,總之是令皇家蒙羞,有辱聖德;二是有人發現前大內元司潘允的荒宅內有人鬼祟出沒,皇上派人追查,卻查出地宮之密,且有一人被關押於石室之中,卻是那失蹤許久的揚州第一鹽商楊雋生!而那楊雋生更是吐露出一個大秘密:這幾年兩淮鹽課極低,乃是忠順王從中操控壟斷所致。也不知聖上如何審判,隻知皇上大怒,言說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實在不配在位列朝班,當即禦筆一揮,立出一旨判決:查忠順親王水淳,沐浴皇恩,不思報償,剛愎自用,草菅人命,致使義士蒙冤,險陷君王於不義,實乃上負天恩,下負百姓,辜負上皇一貫垂憐恩寵。今上召天命,下安黎民,防微杜漸,以正視聽,警惕百官,著解除官職,罰俸三年,閉門思過,旨到即行,望旨謝恩。
黛玉聽完這一番敘述,不禁又是一笑置之:這哪裏是閉門思過,既沒說個期限,便和圈禁無異。且聽聞忠順王府四周有重重兵士把守,黛玉更加確定了這個想法。她不由抬頭望向浩瀚蒼穹,心中一聲長歎:父親,父親,惡人已生不如死,你終於能長安於地下了。
而那依附忠順王求榮的潘懷仁,亦被立即罷免官職,充軍發放,遇赦不赦。其家財府邸充公,家眷奴仆發賣。這潘懷仁本是忠順親王門徒,皇上早要收拾他,偏他小心謹慎不好下手,這下子有了借口,焉能不將他嚴辦的道理。
懲治了惡徒,龍顏大悅。便有禦史趁機提議,衛老將軍沙場一生,如今身受重傷,不能再上戰場,不如讓他從此安享晚年,因其子衛若蘭頗有乃父風骨,可讓衛若蘭襲父爵,以彰顯聖上仁德。此刻正是收買人心之際,聖上大筆一揮,準奏。於是衛若蘭升級襲爵,成了三品威烈將軍。聖上又賜了一座將軍府邸,衛若蘭從此自己當家,底氣一足,便帶著湘雲高高興興回府去了。
黛玉實在為湘雲欣慰,正想著什麼日子登門拜訪,便見湘雲一紙書信送來,說是隔日便攜夫君前來叨擾。黛玉握著信箋低頭微笑,眼裏卻噙滿淚水。
再見湘雲時,她臉上愁容已全然褪去,無影無蹤,身邊那位氣度不凡之男子,便是她的夫君衛若蘭。眼見他目光清澈,時時眷戀縈繞在湘雲身上,黛玉方信了寶玉之話,不由轉頭望向寶玉,卻正和他目光相撞,寶玉對她一笑,黛玉笑中卻有歎:他們終擺脫了孔雀東南飛的命運罷。自己算不算是,又救了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