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眾人走後,張梓皓又恢複了葛優癱的姿勢躺在了搖搖椅上,修長的腿搭在了對麵的沙發上。侍女繼續跪坐著按摩著他的小腿。
就在此時
蕭何火急火燎地跑了過來,到了近前還伴隨著“呼哧呼哧”的喘氣聲,拜禮都顯得有點不倫不類。
“王...爺,王爺,始皇陛下來了,您趕緊去迎見啊”
額,就這事,讓你火急火燎的,不知道的還以為天塌了呢。
張梓皓沒好氣地看了眼蕭何,擺了擺手示意免禮,說了聲知道了,然後緩緩起身準備迎接秦始皇。
然後就看到嬴政帶著一個精致的小女孩大踏步走了進來,蒙毅這虎背熊腰的老保鏢緊隨其後。人還沒到,聲先到了。
“哎呀皓老弟啊,好久不見哪”
蒙毅也趕忙行禮拜見:
“拜見閑王”
一邊心裏也嘟囔道,陛下也是的,給封啥不好,封個王爺,讓王公大臣們一頓吐槽,引起了激烈的朝堂爭議。
就在前幾年,剛剛稱帝兩年的秦始皇嬴政,第一次把他的巡遊車隊開向了東方。
在他的巡遊過程中,一項重要事程便是刻石頌德。
嬴政希望借此向天下人宣布,是秦統一了天下,是朕讓七國歸一。
在《琅琊刻石》中,除了頌德,更附了一份詳細的隨從官員名單。
而這份長達10餘人的名單中,有許多我們熟悉的名字,卻唯獨沒有那個我們期待的名字。
兩年前,就在嬴政剛剛成為秦始皇的那一年,鹹陽宮大殿上曾進行過一場激烈的廷議。
丞相王綰提出,現在天下一統,而燕楚齊之地,太過偏遠難製,不如立諸公子為王,管理這些地方。
然而,廷尉李斯卻提出了反對意見:
當初周王室分封了大量子弟為諸侯,幾世以後血統就疏遠了,以至於自相攻伐,天子都管不了。這才造成了天下分崩離析(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現在我們牛叉的始皇帝陛下,重新統一宇內,諸子和功臣隻需用國家賦稅尊養起來,這樣才好控製,怎麼能再分封出去呢?(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製,置諸侯不便)
整個天下都聽皇帝的,國家才能安寧,社會才能和諧(天下無異意,安寧之術也)。
這便是大家所熟悉的,分封製和郡縣製的第一次交鋒。
經過激烈的討論,最後嬴政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不再分封王侯,而是將帝國分為36郡,各派郡守官吏治理。同時,收繳兵器,修建馳道,以便於控製邊遠地區。
然而,皇帝陛下雖然決定了,這件事卻並沒有停息。
秦始皇三十四年,又有博士淳於越等人進諫:現在陛下是皇帝,而子弟是匹夫,一旦出現了陰謀篡權的大臣,誰來拱衛皇室呢?(今陛下有海內,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
淳於越一石激起千層浪,鹹陽宮內再次發起了大規模的廷議。
此時,王綰已被免職,帝國新的丞相李斯,進一步指出,這些人就是典型的“師古非今”,為了陛下的威嚴,為了不被結黨蒙蔽,陛下應該下令,燒毀除博士館以外的詩書、諸子百家著作,並嚴厲懲罰那些談論詩書的人,想要學法令的,應該以吏為師。
秦始皇嬴政再次表示同意。
這也是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的起因。而這件導致秦始皇被釘在曆史恥辱柱的事件,起因竟也是因為分封和郡縣的爭議。
2000年後,當我們再次回過頭去看這一事件,除了郡縣製,李斯的主張中,還夾帶了很多私貨,甚至有打壓政敵之嫌;而淳於越所言,在秦始皇死後卻迅速應驗。
可見,當時主張郡縣製的李斯等人,未必就是正確的;而主張分封製的王綰和淳於越等人,也未必就頑固不化,未必就對帝國不忠。
所以,這件事的詭異之處在於,秦始皇全盤采納了李斯的意見,不僅聽從了其郡縣製全麵壓製分封製的建議,還因此罷免了丞相王綰、焚毀了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
現在倒好,陛下又來了一手給張梓皓封王的指令。封王事情倒也不難,難就難在其他人肯定有想法啊,這下好了,又引起了朝堂爭議。
因為有好多人的功勞也有,也足夠封王,為啥你封了我沒封呢?我特麼都瘋了,嫉妒蒙蔽了我的雙眼呀。
好在始皇威嚴依舊,滅完六國風生水起,朝堂上地位穩的一批。力壓眾議,坐實了張梓皓的地位,除了蒙毅心裏的嘀咕。封王也行,誰家正經王爺封閑王啊, 莫不是閑的蛋疼?縱觀曆朝曆代,哪家王爺不是賢王就是厲王啥的,這不封了平白惹人非議嘛,他在朝堂上為了挺張梓皓差點沒跟李斯那老小子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