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帝國之劍(下)(1 / 3)

皇家禁衛軍第一師師部。

師長黎元洪看著鄭宇,目光中隱隱帶著欣慰。鄭宇已經習慣於被這些老軍頭用看少爺的眼神看,倒也並不在意,隻是笑著說道:“這茶話會,其實也就是交流交流感情。大戰在即,禁衛第一師作為帝國最高的戰略預備隊,肯定是要用在最危險,最關鍵的時候。我想和下麵的兄弟們交交心,黎師長您不要多想。”

黎元洪一笑:“我倒是沒想什麼,隻是反正人選是你定的。禁衛一師,我是有信心的,這幫小子總不會汙蔑我克扣軍餉。”

鄭宇知道對方是開玩笑。

克扣軍餉?別說皇家禁衛軍,國防軍都不存在這個問題。各部隊的政治指導員監督製度,軍士長管理財務,與軍官互相製約的製度,財務公開,軍事主官與軍隊勤務脫離,軍隊財務審計製度,總參調查組製度,而且很多軍人選擇由政府直接把固定比例的軍餉發回家鄉,通過農會裏的退伍軍人交給家裏,還有不少軍人選擇了由政府把軍餉直接存在其本人的銀行賬戶裏。很多部隊對此甚至采取了強製措施,以避免軍人胡亂花錢,退伍後沒有積蓄來建立家庭。

要說心裏話,皇家禁衛軍不說,單說國防軍,其實薪資水平也不過比清末的新軍多一半,最低等的三等兵每月七華元的軍餉。不過,清朝的各個軍隊,哪怕是新軍都免不了克扣。至於練勇和綠營,經製的餉銀,七折八扣下來,拿到手裏的甚至也不過二成到五成罷了。國防軍最底層士兵的工資雖然和清末名義相當,但沒了克扣,而且畢竟比普通工人每月四五華元還不一定照足發的工資水準高了很多。

軍人還有完整的福利體係,尤其是複員後都有工作安排,如進入鐵道部隊,築路隊,或者加入邊疆的鎮邊軍,即便回到家鄉,也很有希望被選進農會。所以不要說禁衛軍,即便是國防軍的軍人,依然吸引了很多優秀青年,再不是清末那種遭人鄙視的下等職業。

至於國防軍軍官,哪怕最低等的少尉,也能拿到每月二十華元的工資,這對於一個二十出頭的青年來說已經是很大一筆收入。至於國防軍的少校,月收入甚至達到了五十華元,而少將更是多達一百華元,還有極為優厚的津貼和福利待遇。可以說,隻要在國防軍的體係裏混到中級以上軍官,絕對就進入了帝國的中產階級,養活祖孫三代一大家子都沒有任何問題。

鄭宇對黎元洪的印象不錯。

在真實曆史上,這人雖然也有些野心,有的時候也難免有點趨炎附勢,但還算得上大節不虧,尤其是愛兵如子思想開明,生活作風也是中西合璧,開了當時民國的先河。如果沒有他的保護,武漢新軍的革命黨早被一掃而光,哪還有什麼武昌起義。這樣一個人在這個時空裏混成了皇帝的心腹,禁衛軍第一師師長,鄭宇倒也沒感到太多奇怪。

不到半個小時,鄭宇在花名冊上點的人就陸續抵達。鄭宇是到一個就先聊聊。

第一個引起他興趣的,是師野戰醫院的院長趙邴原。聊了一會,鄭宇很驚訝地得知,此人卻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鎮國軍係統送出去的醫科留學生,在倫敦大學主修臨床醫學,拿了外科專業的博士,歸國之後先在帝國醫科大學做了幾年教書匠,五年前海藍泡慘案引發了從軍熱,此人投筆從戎,加入皇家禁衛軍的軍醫體係,做了禁衛第一師醫療體係的一把手,同時還兼著帝國醫大的客座教授,生活倒很是滋潤。

不過,鄭宇一見就知道對方大概有些醫學怪人那一類,眼鏡片後邊的那雙眼睛透著專注與狂熱,而那雙手穩定得如同流水線上的機械手。如果是前世,鄭宇一定不敢和這類有點漢尼拔大夫風範的人物獨處一室,但好在今天是大庭廣眾朗朗乾坤,所以他很熱情地抓住對方的手噓寒問暖。

“我的要求不多,”趙邴原中氣十足地說道,“就三個。”

黎元洪臉上隱隱有些發紅,卻也隻能幹瞪眼,顯然對於這位趙博士也沒什麼太多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