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
天津。
陸軍大將聶士成侯爵,轉入預備役已經整整七年了。
當年,南方鎮**北上,淮軍,楚軍等力量又被鎮**打得一敗塗地,隻有當時戍守長江的聶士成,左寶貴和宋慶,劉銘傳等部把守嚴密,鎮**似乎也是攝於江防的嚴密,沒有渡江北上。
戰後,由於李鴻章打從戰前就一力主和,反對左宗棠的主戰,朝廷又有意扶持北洋勢力與南洋對抗,自然就把李鴻章推上了北洋總理大臣的寶座,聶士成,左寶貴,宋慶,袁世凱等李係將領都是青雲直上,ji犬升天。
李鴻章有心振作,做大清中興名臣,有感於鎮**火力之凶猛,訓練之有素,故而再度改革軍製,仿照南軍體製建設北洋新軍,原本計劃編製二十鎮新軍,但由於北方沒了南方的財源,經費不足,雖然大增賦稅,處處設卡,層層加捐,可曆經十年,也不過編成八鎮新軍。
新軍第一到第六鎮,分別由劉銘傳,左寶貴,宋慶,葉誌超,馬yu昆和袁世凱統領,此外,還編有禁衛軍兩鎮,聶士成欽點統帥清朝中樞編製的禁衛軍第二鎮,駐守天津,和駐守北京的鐵良部禁衛第一鎮一起戍守京畿。這禁衛第二鎮的士兵,名義上主要來自漢軍八旗,實際上卻是很多窮苦漢人士兵冒名頂替,再和雇主分潤軍餉。由於聶士成威望甚高,禁衛軍薪資豐厚,如原本曆史上後來加入袁世凱xiǎo站練兵的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曹錕等人,都紛紛加入。
四年後,甲午中日開戰,由於清廷一向視南洋為大敵,故而隻是派遣了六鎮新軍中袁世凱一鎮入朝,後來形勢不利,又增派左寶貴,葉誌超兩鎮。但因著中樞經濟不力,餉銀匱乏,物資不足等原因,再加上部隊逐漸腐化,故而在朝鮮打了敗仗。
清廷被迫對日媾和,引發舉國嘩然,南洋方麵打出“驅除韃虜,光複國家”的旗號,誓師北上,劉銘傳,左寶貴和馬yu昆等部,還有各地的練軍鄉勇和綠營,八旗等部隊紛紛潰敗,日軍又趁機攻擊遼東,清朝左右招架不住,被迫決定馬上對日本割地賠款,引日軍南下對抗鎮**。
在鎮**情報部mén的策反下,再加上李鴻章自盡前的秘密串聯,聶士成舉兵起義,打垮了旗人組成的禁衛軍第一鎮,占領了北京,清朝王公要人紛紛北逃關外,清朝的殘餘力量和日軍在東北合流。
聶士成率部加入南洋體係,又和鎮**的先頭部隊一起血戰山海關,後來主動撤退,配合鎮**主力打了直隸會戰,重創日軍主力和宋慶等清軍殘部,又追亡逐北,飲馬黑龍江,立下不世功勳,戰後中華帝國建立,聶士成因功受封伯爵,陸軍大將銜。
這人老而彌辣,知道月盈則虧,又是北洋宿將,本來就不受待見,在北方又是樹大根深,不想遭jiān人構陷,故而急流勇退。華夏三年,聶士成主動請辭,以年邁體弱為由歸隱天津。鄭鷹苦勸未果,對此老更是敬重,擢升侯爵,多有書信往還,曆年恩賞不斷,又著重培養提拔他的長子聶憲藩,聶士成也就在天津悠遊林下做了富家翁,身體反倒越發康健起來。
此時此刻,這位前軍界大佬坐在上首,看著左右的幾個人,卻是閉目養神,猶如老僧入定。
天津航空基地司令官聶鵬程,駐紮天津的陸軍三十三師九十八團團長宋占標對視一眼,一起把目光投向了對麵的天津市長徐世昌。
徐世昌原本是袁世凱的換帖兄弟,但甲午年袁世凱入朝,戰敗身死,徐世昌從死人堆裏爬出來,化妝成乞丐逃回了國,發誓要和日本人不死不休。結果卻聽說清廷要和日本人議和,大哭一場。再後來,聽說朝廷還要引日本人進關對付鎮他幹脆在東北投了馬賊,這些馬賊背後卻有鎮**總情局的影子,徐世昌狡詐多智,也是在鎮**的有意推動下,一步步成了東北馬賊的領袖一流,在後方打擊日本人的兵站後勤,卻是鬧的風生水起。
戰後徐世昌有大功,無奈和馬賊hun在一起終歸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故而職位卻是不顯。後來他借著北洋的淵源投了聶士成,由聶士成保舉,皇帝禦準到了天津,五年前終於升任天津市長的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