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大造船(上)(1 / 3)

在這個時代,如果說哪個行業可以最大限度上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工業水平,那毫無疑問是造船,尤其是軍艦建造。

一艘大型船舶,尤其是軍艦,從設計,到船台施工,到下水舾裝,到海試,包括港口,船廠,配套的各工廠,船塢,船台的設計施工,幾乎囊括了一切工業部門,並涉及到了方方麵麵的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

在一艘船舶的製造過程中,設計階段以係統工程為組織方法,包含了海洋學,物理學,流體力學,爆破學等在內:船台施工和下水舾裝階段則設計到了冶金,鉚接,電鍍,電氣,蒸汽動力,造炮,光學,測量,標準化可互換零部件,施工控製和監理等軟硬科學。

造船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周邊無數產業鏈條的進步,並能夠從整體上潛移默化地提升一個國家的總體工業水準和工藝技術。因此,自造軍艦遠不止省幾個錢和戰略安全那麼簡單。

這是一篇真正的大文章。

起自海防的鎮**以及一脈相承的中華帝國造船業,從仿造小型內河炮艇起步,再到仿造淺水重炮艦,然後發展到自行設計建造淺水重炮艦,然後是雷擊艦,巡洋艦,發展到今天,借助理念上的先進,以及三十多年紮紮實實的努力,從整體造艦水準上卻是已經占到了這個時代的前列。

這是鄭鷹等人投入資源最多,也寄予了最大希望的一個產業,是中國三十年來的龍頭產業。盡管相比英國龐大的造船產能,中國造船業在規模方麵還遠遠不及,但基礎已經打好,技術工藝積累也達到了爆發的臨界點,現在就是一飛衝天的時候。

實行了二十年的國產船隻購買補助辦法,在這個時候,逐漸走到了盡頭。這並非是由於政府不再著力發展造船業,而是中國的民船產業和軍艦製造業已經強大到無須政府保護:他們已經在成本上取得了絕對優勢,而xing能上,也已經傲視同儕。

以許凡牽頭,鄭宇組織人力,中華帝國的造船業在這兩年mo索了一個新的造船思路:流水線法。

具體到操作上,就是在各種船舶上,由國防部,現在是海軍部的造艦廳統一設計一些標準型號,並在樣本建造中完成所有的施工詳圖,並實現零部件標準化,結構模塊化。

船廠不再負責全部的製造環節,而是以組裝為主,大部分的零部件都是可互換的標準零部件,鑄件也采取預製件。這些零部件在各工廠內統一以流水線生產,然後運輸到各船台進行組裝。

這個生產模式,起源於另一時空二戰時期美國的“自由輪”。

在那個時代,習慣於流水線作業模式的美國人把大工業流水線利用到了極致。與德國式的作坊配套和手工製作不同,與蘇聯式的從螺絲釘到機器一條龍廠內完成也不同,美式工業的根基就是零部件可互換十泰勒製十福特製作業,以大分工,大流水,大配套的模式,不但促進了產品質量和工藝改進,還大大提高了大批量生產的速度。

美國的自由輪就是這榫思路的傑出結晶:xing能並不出眾,但由於全部標準化,其建造時間從早期的230天,一路下降到了隻需要45天。最快紀錄,從鋪設龍骨到下水甚至隻有15天30分鍾。到了戰爭中後期,美國每天就有三艘自由輪下水。這樣恐怖的造船速度,讓德國的“狼群”日本人的潛艇伏擊,神風,統統成了浮雲。

限於工業底子,工藝的成熟度,尤其是焊接技術遠遠不過關,中國還做不到如此恐怖的速度。但被稱為“標準輪”的新型散貨船以八千二百噸的標準排水量,在這一年實現了最快一百二十天下水的速度,這已經足以震撼整個中國造船業。

這個生產模式,也被嚐試運用在軍艦尤其是輕型軍艦上。

中國的春雨級驅逐艦,戰刀級輕巡洋艦已經被證明是非常優秀和可靠的武器。在根據海戰的數據進行修改,尤其是參考標準輪的建造思路重新設計方案之後,新型的“雲”級驅逐艦“劍”級輕巡洋艦開始在海軍工廠生產第一批樣本艦。

但在重型戰艦方麵,標準輪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顯然不太合適。

畢竟這個時代戰艦更新太快,即使鄭宇對本國的設計理念有絕對信心,也不可能開流水線去生產戰列艦這樣很快過時的奢侈品。

目前,中國海軍部造艦廳已經設計了六種幹散貨遠洋運輸船型,四種近海幹散貨船型,四種河道船型,並全部完成了樣本艦建造和施工詳圖累積。

這些船隻的可互換零部件由不同的生產商競標,基本都采取了流水線化標準作業。由於規格統一,生產量大,流水線作業,占用船台的時間大大減少,單船造價直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