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東帝國與西帝國(三)(1 / 3)

“有貴國強大的海陸軍在東方的配合,有摩托化集群和空中力量的突擊,脆弱的法國人必將重蹈色當的覆轍,丟失了巴黎的法國人會和從前一樣迫不及待地發動革命,推翻他們的共和政府。

~喪失了歐洲大路上的盟友,遠東殖民地又被東方帝國摧毀,本土被德意誌水麵和水下的強大力量所封鎖,孤立無援的英國人將不得不投降。”[]

說完,威廉皇太子看著鄭宇,隱隱透出了期盼。

“我的看法和殿下略有不同。”鄭宇沉默半晌,輕輕地搖了搖頭,“也許貴國有希望在短時間內確立對法國的優勢,但作為一場世界級的決戰,這場戰爭注定不可能在短期之內結束,而必將演變為消耗戰。”

“英國的艦隊,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歐亞之間糟糕的陸上交通,複雜多變的地形,法國人的頑強及其北非廣袤的殖民帝國,都決定了德國初期可以確定優勢,卻不能保證徹底擊倒敵人。”鄭宇說道,“更何況還有美國。不要忘記,那個新興的工業化強國不會容許歐洲變成德國的單極世界。無論是基於與英法之間的曆史淵源,民族血統的紐帶,還是基於商業利益,乃至國家政治的考量,美國最終都會站在英法的一邊。依托兩洋,獨霸美洲,美國人會成為英法的堅強後盾,源源不斷地提供工業品,原材料,農產品和人力。”

“這樣的一場戰爭,將決定世界未束的秩序,也是幾大民族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鄭宇嚴肅地說道,“如果德意誌不能盡早動員全體國民的力量,為一場全民戰爭做好一切準備,中國方麵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將不得不慎重考慮自己的立場。”

威廉皇太子看著這位已經在世界麵前證明了戰略眼光,在近期的接觸中也在不斷衝擊著自己固有理念的中國皇帝,心中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安。

作為德國未來的統治者他清楚地知道德國固有的不利態勢。現代戰爭已經越來越轉變為國家工業能力的比拚,而國家工業力的根基卻是資源。德國國土狹小,工業力卻過於發達,大部分戰略性資源無法自給自足,又缺乏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和強有力的遠洋艦隊,其海岸線狹小出海口又在英國皇家海軍的臥榻之側,很容易遭到封鎖。一旦陷入一場長期的消耗戰,德國勢必難以和土地廣袤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英法兩大殖民帝國相對抗,最終因失血過多而首先瓦解。

德國的一切策略,建立德奧軸心也好,拉攏土耳其也好,推動中德結盟也好,都是力圖通過軍事政治同盟擴大德國的實力,以力爭通過外交手段迫使英法出讓一部分殖民利益。如果不得不作戰德國的策略也隻能是速戰速決,絕不能陷入持久戰的泥潭。

如果戰爭不可避免地變成幾大帝國之間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威廉皇太子的眼前仿佛出現了無邊亢際的血色,化作廢墟的中歐城鎮,屍橫遍野的平原······這一切,就是德國爭取合理利益所必然付出的代價嗎?

這位在另一時空的一戰後期力主對協約國談判甚至因此與軍部發生衝突的德國皇儲,心情也開始沉重起來。

“中國,除了一些不得不接受的戰爭,在決定開戰前都需要首先衡量成敗。“鄭宇平靜地說道,“請允許我首先分析一下德國的狀況;”

“德國的地理位置,處於法國,奧匈和俄國之間,地形以平原為主。其海岸線較短且被丹麥中間截斷北海出海口也很容易被封鎖。這種地理狀況決定了德國長期處於易受攻擊的不利地位。盡管通過德奧結盟部分解決了南線的問題,但東西兩線處於法俄同盟的擠壓之下海上又處於隨時被英國封鎖的狀態,德國的戰略態勢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利的地位·尤其不利於長期作戰。”

“德國的農業產品和工業原材料大多不能自給自足。德國每年要進口一百萬噸以上的小麥,飼料的五分之二需要進口·進口量高達每年八百萬噸。德國輕工業的亞麻大部分需要進口,羊毛和棉花全部依靠進口,製作鞋子和馬鞍所需要的皮革需要進口五分之四,鐵礦石每年也要進口五百多萬噸,尤其是瑞典的優質鐵礦石。德國自產的銅隻能滿足五分之一的需求量,鎢,鉻,銻,鎳,鋁,錫幾乎全部要依靠進口。錳礦石也全部依賴進口。對農業和炸藥工業至關重要的硝酸鹽,幾乎完全依賴南美。”

“德國的人口已經超過六千萬人,但相比英法兩國合計接近六億的人口總額,德奧陣營相差甚遠。在工業力方麵,盡管德國差不多接近英法的總和,但如果英法方麵獲得美國的支持,德奧陣營就處於絕對的下風。在海軍兵力方麵,英國一家的戰鬥艦艇噸位數超過德奧總和的兩倍以上。”

“英國控製著世界的主要水道。除了波羅的海,美洲和亞洲之外,英法掌握了世界主要域和航線要衝。英國控製了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蘇伊士運河,又通過南非掌握了好望角,在亞洲控製了馬六甲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