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作為中華帝國京畿地區最主要的港口,再加上最近公布的環渤海經濟開發規劃又一次把天津定位於“環渤海主要物流中樞”的地位,天津的地位再一次被提升,隱隱然已經不再甘於成為北京城的附庸或是“後院”。
接替徐世昌出任天津市長的段貴寧已經發出豪言:“五年內,天津就要成為北方上海!”[]
天津新政府擬定的天津市五年發展綱要已經在天津市參議院高票通過,未來五年要重點擴建天津港,建設配套的倉儲和道路設施,擴建國營天津船廠,全麵整修市政道路,推進城區自來水化和照明電氣化,各新建住宅區和已建公寓區都要通煤氣。天津城市的新規劃則貫徹了帝國中央城市規劃設計院和帝國大學建築設計係提出的“衛星城”概念,廢棄了傳統的按功能劃分城區的思想,改為多個子城區環繞內核中心區,子城區自己具備工作居住和商業娛樂功能在內,具備自足能力,以分散未來的交通壓力,提升利用效率。
所有的工程都采取了公開招標,但與以往“價低者得”的中標方式不同,這一次采取了“價中者得”的方陣,也就是按照各家標書計算平均數,與平均數最接近的投標者獲得優勝。此一方法一出,從政府到商界乃至民間全都目瞪口呆,不少地方議員紛紛質詢。不過市政府的解釋也很堂皇,往年招標價低者得,難免中標者為了保證利潤偷工減料,最後看似節約了些許成本,工程的隱患卻更大,往往又要花費更多資金加固乃至重建。
按照天津市政府的解釋,基礎設施建設求的並不是節約一點點成本,而是要實現“全壽命成本”最低,故而確保其質量實在比節約一點成本更重要。針對部分議員提出“確保工程質量是政府的任務”等質詢。市政府的回應是“現實就是現實,把一切責任交給政府並不能保證一定獲得完美的落實”,“基建工程的招標中暴lu出來的**,似證明有改進招標方法的必要”。
盡管還有些議員試圖利用這一事件“聲名鵲起”,還有些咬住不放,但很快傳來了小道消息,招標方式的改進“來自宮內的提議”,於是反對聲浪很快銷聲匿跡。
在一片喧囂之中,與這個國家從南到北的很多城市一樣,天津城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大工地”。寒風之中。各國營和民營建築公司的起重機,裝載機,翻鬥卡車,混凝土攪拌機紛至遝來,山南海北的各路建築工人雲集津門。殘破衰敗的棚戶區和貧民窟被拆除,居民住進了通水通電通氣,整潔幹淨的公寓樓。
優質的美洲天然瀝青以船運到天津港,河北鋼鐵公司承德鐵廠出產的優質含釩螺紋鋼和結構鋼經鐵路運輸而來。海河和渤海灣的優質沙,各種標號的水泥也順著鐵路和公路滾滾而來。城市道路清一sè地鋪上了瀝青混凝土路麵,一座座風格各異的新式建築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拔地而起。
這就是已經聲名鵲起的所謂“中國模式”:借助強有力的財政和金融體係,以中央政府的總體方針為核心,各地方政府和議會製定各自的發展規劃,由財政向各級公共事業公司撥付資金,由銀行組織配套信貸。然後由各公共事業公司進行項目招標。項目資金統一存放銀行專戶。專款專用,並隨時接受地方參政院預算監督委員會和中樞的檢查。每一個地方項目在政府,議會,銀行和公共事業公司四方麵都有一個對口責任人,互相監督,也是互相促進。
盡管不能排除決策失誤等問題,但這種統一規劃與分散操作相結合,政府,銀行。議會和公共事業公司捆綁在一起的模式,確實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位於城東南的金河大道兩側,寒風瑟瑟,光禿禿的法國梧桐也沒了往日茂盛蔥綠的模樣。
在一個十字路口的地方,一棟宏偉的十層大樓很是惹眼。大樓後方巨大的停車場內已經停滿了汽車,而且不斷有各式新老款汽車從各個方向趕來,維持秩序的保安跑得滿頭大汗。喊得口幹舌燥,似乎連周遭的氣溫也升高了少許。
一層一進門,就是寬闊無比的交易大廳。
在大廳對著門的一側,高台之上懸掛著一張張的黑板,一個個忙碌的工作人員用粉筆書寫著最新的報價和成交。在兩側。報單員聲嘶力竭地喊著買賣信息,下麵眾多紅馬甲麵紅耳赤地舉起手。做著各種手勢。旁邊的電話室和辦公室電話鈴聲不斷,不時有紅馬甲跑進跑出。
這是剛剛開業的中國第一個商品交易所:天津商品交易所。
與1848年成立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類似,天津商品交易所以標準化方式提供期貨合約,涵蓋了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螺紋鋼五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