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北京和會(下)(1 / 3)

法國人在摩洛哥的擴張讓德皇深受刺激。**.

sp;

德國大使立即會見法國外長,要求法國“賠償一部分法屬非洲殖民地於德國作為補償”,遭到法方拒絕。

一九o七年三月一日,德皇宣布“護僑”,派遣炮艦“豹”號前往摩洛哥的阿加迪爾,處於隨時可以截斷英法遠洋航線的有利位置。[]

這一“豹的跳躍”震驚了歐洲,英國已經被刺激得沸騰的帝國主義情緒立即被引爆,激動的議員們甚至要求政府“立即與德國人斷交”,不惜一切代價“維護海權”。

英國相班納曼宣布“英國不會退讓”,而英國海軍大臣費希爾元帥立即動員海軍,派遣艦隊。

眼看德法劍拔弩張,意大利人深信自己的行動將不會受到幹涉,再加上土耳其內亂自顧不暇,立即在利比亞起了針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

一九o七年三月十五日,意大利軍隊在的黎波裏登6,隨即向代爾納和班加西進攻。到了五月下旬,意大利已經占領了的黎波裏和昔蘭尼加等地,並控製了羅德島等一係列島嶼。

麵對意大利人咄咄逼人的攻勢,措手不及的土耳其人節節敗退。土耳其青年黨忙於應付內部保守派的反攻,也抽不出太多力量對付意大利人,卻又不願認輸,雙方的戰事遷延日久。

意大利人盡管在正麵戰場暫時占據了上風,背後卻受到了利比亞人的激烈反抗。在奧匈帝國的暗中支持下,騎著駱駝的利比亞步槍手四出打擊意大利人的後方補給,讓意大利軍隊苦不堪言。

意土之間的戰爭也同時刺激到了巴爾幹同盟。

盡管塞爾維亞麵臨著奧匈的虎視眈眈,保加利亞和希臘卻沒有這樣的後顧之憂。在兩國的力主之下,巴爾幹同盟宣布因土耳其合法政府被“推翻”,1878年《倫敦協議》和柏林代表會議的結論需要“重新審視”,並立即出了各自的領土要求:各國要求分割馬其頓地區,塞爾維亞要求阿爾巴尼亞地區,希臘要求薩洛尼卡地區。

巴爾幹同盟的領土要求震驚了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而青年黨政府更是措手不及。

民族主義的激進軍人們要求“堅決拒絕巴爾幹人的無理要求”,但政府方麵卻猶豫不決,擔心兩麵作戰。

此外,北麵俄國內戰逐漸平息,國家在形式上重新統一,布爾什維克派分子再次流亡國外,土耳其也不得不擔憂新沙俄政府“秋後算賬”。

爭吵來爭吵去,巴爾幹同盟已經率先采取了行動。塞爾維亞的大軍挺進阿爾巴尼亞,希臘人則與保加利亞人一起向阿德裏安堡進軍。

混亂的局勢越演越烈,連俄國國內也悄然湧動起一股暗流。急於雪恥的軍人們要求趁機廢除和土耳其的條約,奪回高加索地區。

歐洲的亂象,幾乎讓所有強國陷入了進退兩難。

德國政府意見分歧嚴重。

盡管德*部已經成功地使威廉二世皇帝相信“戰爭已不可避免”,但德國的整個計劃卻是在五年後完成基本戰備,十年後開戰。但現在的局勢,卻是英法美都開足馬力開始擴充6海軍,而兩大陣營在歐洲日益緊張的對峙,兩國邊境緊張態勢的不斷升級,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甚至在德占的阿爾薩斯-洛林引了法裔居民的民族情緒,整個局勢開始迅滑向失控的邊緣。

沒有人能確定,西歐邊境上對峙的百萬大軍,北海上炮口相對的艦隊,不會在某一刻擦槍走火,引歐洲文明的浩劫。

德國政府不得不正視現實。

---------------

中國皇帝提出的和平建議正中下懷。

威廉皇儲秉承威廉二世的諭令,立即作出積極的回應:

“……戰爭是一頭怪獸,沒有人知道它的胃口有多大……感謝上帝,德意誌的東方朋友在危險的邊緣拉住了馬車的韁繩,這充分表明了東方朋友對於德意誌的友誼以及對和平的熱愛。”

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和意大利王儲維克托?伊曼紐爾自然要緊跟德意誌的腳步。

奧匈方麵目前正集中精力消化俄屬波蘭的奧占部分,國家又被塞爾維亞的“豬肉戰爭”搞得民怨沸騰,實在有些頭疼。

接著是英國王儲喬治五世。

英國人對歐洲戰爭的態度是矛盾的,也是消極的。一方麵他們對德國實力的迅膨脹感到警惕,對於中國的崛起更是憂心忡忡,另一方麵,他們卻希望在不觸動本國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以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爭端,延續大英帝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作為既得利益者,英國人對於戰爭有著天然的抵觸。

現在,中國方麵提出了和平倡議,德國已經表達了支持,英國方麵自然沒有理由反對。

緊接著是法國和美國。

法國人完全是被德國的步步緊逼和俄國的崩潰趕鴨子上架。麵對後顧無憂的中歐集團,法國人根本無法想象戰爭一旦爆法國將麵臨什麼樣的噩夢。眼看著中國皇帝本人主動提出和平協商,法國總統法利埃已經恨不得抱住這位新婚燕爾的青年皇帝親上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