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詭異的語氣和麵前的宮衣,讓莫遲不禁有些糊塗:“父親,這是……”
“到時候你就知道了。”李世民朝一臉疑惑不解的莫遲笑了笑,“媚娘,你陪莫遲去換上這套衣服,然後再來見朕。”
“是。”武媚娘在袖中攥了攥拳頭,恭順的帶著莫遲去了。
莫遲去偏殿更衣的功夫,李世民卻倒背雙手,來回踱著步子,獨自思索著剛剛莫遲的話。
“若覺不可,當不可勉強麼……”李世民的唇邊泛起一絲淡淡的笑意。“這個孩子,倒是一如既往的老實。”
對比莫遲的回答,再想起長孫無忌的話,李世民的眉頭不由得皺了皺。
朝中沒有人知道,就在今天,李世民曾經和長孫無忌談到過這個敏感的話題,當時長孫無忌原本一如既往的誠惶誠恐:“陛下,此事不該由臣說長道短……”
對於長孫無忌的這種態度,李世民頗有些無可奈何,他早就習慣自己這個舊友加妻舅,如今對待自己時的那種謹小慎微。在昔日剛登上皇位時,他也曾一度陶醉於這種所有人都拜倒在自己腳下的感覺,但是此時,他卻迫切的希望長孫無忌不要這麼做。接連兩個兒子的背叛,已經讓他覺得心力交瘁。他迫切的召見長孫無忌,固然商議的是國事,但內心最渴望的卻不過是想要一個可以稱的上親人的人陪在身邊罷了。
比起自己不怎麼喜歡的李佑,李承乾的謀反顯然更讓李世民傷心,長孫無忌也很清楚這點,一進宮就為自己不能及時勸導太子改過向李世民謝罪。李世民很清楚,長孫無忌一直和李承乾有意保持一定關係,免得擔上外戚幹政的惡名,因此自然不會遷怒於他。
“這事不能怪你,養不教,父之過,這事是朕的錯。”不自覺的,李世民想起了莫遲的那番話,長歎道。
“陛下對太子悉心教養,又選任名師教導,何錯之有。”長孫無忌寬慰道。隻是他的這番寬慰,此時在李世民聽來,卻不如莫遲昔年引用的那句三字經裏的句子那麼的有理。
李世民略有些失望,但他仍很好的掩飾住了這份失望,淡淡道:“朕和無虞自從前便將承乾作為繼承人來培養,誰知如今承乾竟大膽謀逆,朕……如今該選何人為太子呢?”
“臣知道陛下心中定有謀算。”
長孫無忌仍保持著那種不清不楚的態度,讓李世民有些焦躁的加重了語氣:“無忌不需如此,但講無妨。說起來,青雀才華出眾,朕有心立他為太子,你看如何?”
長孫無忌似乎是思考了一陣,又猶豫片刻,才答道:“臣鬥膽,臣以為魏王並不適合。”
“哦?”
“臣負責審理太子謀逆之事,多次聽太子及其黨羽提及太子常因魏王受寵而心生畏懼,惶恐難安。陛下也知道,昔日因陛下多寵魏王,使朝堂眾臣皆以為陛下有廢立太子的念頭,多虧陛下立魏征為太子太傅才壓下此事。如今太子當真造反,陛下若是隨即將魏王立為太子,恐怕……恐怕大不妥當。”
“有何不妥?”
“天下人當以為太子造反,乃是被陛下偏心逼迫所致,有損陛下英名。”長孫無忌道:“何況魏王雖負才名,但恃寵生驕,與眾兄弟素不和睦,若將來登基為帝,恐不能容太子及其他諸王,還是選其他嫡子為好。”
“如此說來,中宮嫡子,也隻剩雉奴一人了?”長孫無忌婉轉的說到這裏,李世民也明白了他的意見,但不由得皺了皺眉,“雉奴為人,性格仁懦,恐怕不宜擔此重任。諸子之中,若說起來,最像朕的,莫過於恪兒,恪兒英武果決,文武雙全,倒是個不錯的人選……”
長孫無忌愣了一下,道:“臣以為,還是晉王更合適些。”
“無忌啊,你推薦雉奴,莫非是因為雉奴是你僅剩的一個外甥麼?雖然恪兒不是你的親外甥,但他個性既然像我,必然也會對你多加照拂,這你大可放心。”李世民半開玩笑的說著,心裏卻很明白為什麼長孫無忌會傾向於李治。
不管之前李世民對莫遲說過些什麼,他眾多兒子之中,他寵愛最多的,當然還是嫡妻長孫無虞為他生下的三個兒子:承乾、李泰和李治。
李承乾作為大唐的繼承人,從小就接受著太子的培養,得到的關注自不會少;李泰聰明伶俐,最會討李世民的歡心;但這兩個兒子都比不上他們的幼弟李治與李世民相處得最久。
長孫皇後去世之後,李世民將李治和晉陽公主養在自己身邊,這份厚待,是任何皇子公主都不曾享受到的。之後,李治得到莫遲的教導,在術數和拚音字母方麵又頗有心得,更得李世民的歡心。但是疼愛是一回事,覺得這個兒子是否適合繼承自己的位置,那是另一回事了。李治或許因為是幼子的緣故,性格從小便軟弱愛哭,長大之後雖然有所收斂改進,但也依然讓李世民傷透腦筋,這樣性格的兒子,能夠擔當得起這整個國家的重擔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