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話雖然不近人情,但卻也合理,畢竟李恪乃是三軍主帥,是決不可能回來奔喪的。
“是。”李恪麵色沉靜,點了點頭答應下來。“兒臣明白,待大軍全部班師回朝,兒臣必會擇吉日前往昭陵祭奠母親。”
李世民打量著自己的這個兒子,眼神中閃過沉思的神色。在李承乾謀逆之後,他已經對自己不如從前那般自信。從前他堅信對自己的兒子們都了如指掌。但如今,他卻已經沒了這份把握。
因為李恪的神色比李世民想像中的還要鎮定得多,若不是他眼圈泛紅,眼神中泛出痛苦,他當真要以為在那以命相搏的戰場上,他這個本來最重感情的兒子,已經被磨練成了冷血的戰爭機器。不過,李恪如此反應,倒叫李世民有種隱約的喜悅感覺。
李恪固然如今變得沉穩鎮定是李世民所樂見,可是如此一來,父子倆說完正事,便已經相對無言。李世民覺得這氣氛實在僵硬,隻得提起了莫遲和孩子們來:“你才出征,莫遲那丫頭便大病了一場,之後又拖著病體為你母親侍疾,朕倒是真心慶幸當年成全了你們。孩子們都很好,你離家已久,想必十分掛念,朕今日便先不留你在宮中飲宴,待你們全家歡敘別情之後再來進宮陪朕這個老頭子吧!”
聽到莫遲的名字,李恪的眼中才閃過一絲暖意。“多謝父親,兒臣明日帶莫遲和孩子們進宮來看望父親,兒臣告退。”
說罷,李恪幹脆利落的告辭而去。他沒有對楊晏筠的去世糾結不休,反倒是叫李世民那滿肚子的借口都憋了回去。
宮門前,李恪遇到了等著自己的胞弟李愔。看到李恪,李愔的眼中這才流露出當年和莫遲初識時那種有些單純的孺慕眼神。
李愔如今也已經是個青年,早不是當初那個隻知道沉迷茶道,有些任性卻又不失天真的小孩子了。他婚後不久便也因為畋獵無度而被父親訓斥,還被調到父親眼皮底下的岐州當刺史,曆經變故,也已經明白了母親當初對哥哥耳提麵命,對自己不斷教誨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思。而李世民把李愔調到離長安如此近的岐州,似乎也是有意成全李愔能經常回長安和母親一敘天倫。
李恪在朝臣眼中浮浮沉沉,李愔卻老老實實的躲在岐州做個紈絝王爺,隻以飲茶狩獵為樂,又廣納姬妾,子嗣的數量,也遠超兄長,縱然夭折了數子,膝下仍有四子二女。在這種環境之下,這對親生兄弟,並沒有走的特別親近,而是保持著一種不近不遠的微妙關係。
然而此時的李愔,卻終於無法忍耐,見到李恪的一瞬,就忍不住伸出手抓住李恪的手臂。“哥……”
這一聲,喚得李恪心頭劇痛。兄弟二人相視了一眼,都強行壓抑著心頭的難過,保持鎮定。畢竟宮門前不是說話的地方,李愔趕來,無非是想早些看一眼征戰的兄長。兄弟倆約好日後一起前去昭陵拜祭楊妃,這才各自離去。
李恪一離開皇宮,便匆匆趕回吳王府,莫遲早已收到了消息,帶著三個孩子和全府上下來到府門前迎接李恪凱旋。今天畢竟是特殊的日子,就連棲玉院中的女子們也有份出席,畢竟她們也是皇家承認的妾室。
不過這些年過來,眾女心中早已涼了。莫遲本就比她們大多數人還要年輕,女子青春易逝,她們又拿什麼去爭呢?就連洛玘,也在之前王府變故中失了眾女的人望,如今不過空占著孺人的位置罷了。何況這位王妃有膽識有手段,王爺又極力維護,眾女隻求能在這王府中安生度日,再不敢生出爭寵之心。
眾人按照禮節迎接一家之主的李恪回府之後,這些女子們再也不像從前,極力想要在李恪麵前晃悠渴望得到他的青睞,而是悄無聲息的回棲玉院去了。唯有洛玘走在最後,貪戀的看了李恪一眼,可惜就這一眼,就足以讓她再度絕望——她看到眾人才剛散去,李恪就不管不顧的將站在他麵前的莫遲深深擁入了懷裏,然後兩人才手牽手的一同走向後院。
看到這一幕,洛玘終是心灰意冷。從此以後,一直到她死的那日,都不曾再見李恪一麵,這是後話了。
李仁已經六歲,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又天生聰明,早在開始就看出父母必定有很多話要談,於是察言觀色的先把想要纏著父親撒嬌的弟妹拉走,也因如此,李恪得與莫遲獨處,更無顧忌,絲毫不再遮掩自己脆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