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人從哪裏來?”問題的答案,解決了人類對自我身份的認識問題,提高了人類追求生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那麼“人要到哪裏去?”的答案,將幫助人類建立生活的目標和動力,建立人生價值的基礎。
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人生終點就是死亡,因此具有這個生活常識的人,如果仍然提出“人要到哪裏去?”這個問題,他們提問的真正含義是“人死後要去哪裏?”或者說“失去肉體後人的靈魂要去哪裏?”,這些提問者肯定相信靈魂存在。
從古至今都有人相信靈魂存在,這些相信靈魂的古人首先創立人類最早的宗教。人類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類的原始宗教認為萬物有靈,在萬物中人的靈魂最靈光,靈魂不依賴物質而存在,靈魂能夠脫離物質形式而存在,靈魂可以永生不滅。人類的原始宗教還認為,人死後,靈魂將脫離肉體,並聚集成一個無形的整體即靈魂體,靈魂通過供養和修行能到達隨心所欲、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永生不滅的程度。
同時,靈魂能夠保持人生前記憶、思想和智慧,靈魂仍然具有喜怒哀樂、恩怨情仇等情緒和情感,亡靈可以利用自己靈性力量和能力幫助生前親人和朋友,同時能對生前的仇家進行複仇。
人類的原始宗教都認為人死後,其靈魂的去向有三種途徑,生前作惡多端者靈
魂入地獄受苦;生前善惡平庸者靈魂進入陰間或者輪回道,做鬼或者再投胎為生物;生前有大善大德者靈魂進入天堂,享受永生極樂。一般現代人稱呼相信靈魂存在的人為唯心論者。
當然,從古至今也有很多人不相信靈魂存在,他們是唯物論者,他們不會提出“人死後要去哪裏?”之類的問題,他們認為“人死如燈滅”,人死後人肉體和精神都歸於泯滅虛無狀態,人生的一切將因為死亡而中斷和消亡,從此人生再無未來可言。
唯心論者認為有今生來世,今生隻是暫住和過度,今生的一切努力和作為都是為了來世的自由、快樂、永生和極樂。因此唯心論者不講究生活享受、甘願受苦受難,他們利用今生努力修養品德和行為,祈求靈魂潔淨和剛強,祈求來生福祉。這些就是唯心論者的基本人生觀和價值觀。
唯物論者隻相信有今生沒有來世,因此他們非常珍惜生命,非常重視生活品質和享受,非常重視個人名利、地位和權力。他們對未來幾乎沒有期望,如果他們對未來存在期望,那肯定是因為他們有感恩之心,他們想回報親人和宗族,幫助親人和宗族延續血脈,承擔培養下一代的義務。
當然,在人世間不存在純粹的唯心論者和唯物論者,絕大多數人既相信靈魂,期盼來生福祉,同時也熱愛生活、重視享受,這些人往往被“世
俗之人”即世俗者。
在遠古時代,在早期唯心論者、唯物論者和世俗者的推動下,人類的原始文明漸漸產生和形成。
在現代社會裏,文明是一個高頻詞,但是很多人未必知道文明的真實含義,我們認為文明定義是,文明是人類利用本性和本能之外的資源的力量,是解決自身生存、保障、發展、自由、快樂和永生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因為人的本性和本能以生俱來,這些本性和本能一般動物也具備,因此單單依靠本性和本能生活,人類還是仍然是一般動物,這樣的人類不能算文明人,甚至不能稱為人!
文明時代重要標誌是,人類能夠忍受和戰勝饑餓、疾病、惡劣環境、困難、威脅和自身弱點,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和追求,如獲得食物、溫飽、安全、舒適、快樂和幸福等。同時,人類開始思考辦事的策略和手段,創造工具,改造環境,去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資源和物質基礎。
由於這個世界的資源總是處於匱乏狀態,因此,人類文明的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場人類與自己和大自然不斷鬥爭的過程,人類每一次鬥爭的勝利,都標誌人類文明飛越式進步。
在原始生活狀態中,威脅人類生存最大問題是食物短缺,因此解決食物問題,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