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尚還有一個名字叫“牙”,之所以叫薑子牙而不叫薑牙,估計是“薑牙(芽)”不好聽,而“子牙”卻是一種美稱。但請不要問我呂尚為什麼會有兩個名字,這個司馬遷沒有交代,我也不知道。太公望這個名字是周文王給起的,師尚父則是周武王給起的,具體原因筆者在此不介紹了,否則有喧賓奪主的嫌疑,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閱讀《史記》。
呂尚自從成了“太公望”和“師尚父”之後,為周的強大並最終推翻商出了很多計謀,而且很多是“秘計”,後世不得與聞。所以呂尚在所有功臣當中算是功勞最大的,最少是計謀最多的,由此成為周朝第一功臣並不為過。
呂尚到了封國之後做了很多事,《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翻譯過來就是:“太公呂尚到達了封國,修理政事,能夠入鄉隨俗、因勢利導並簡化禮儀,重視商業和工業的發展,尤其重視捕魚業和製鹽業,物品得到流通,魚鹽獲得厚利,所以老百姓都跑到了齊國,齊國於是成為了大國。”
可見齊國一開始也並非大國,齊國能成為大國是因為太公呂尚的舉措得當,從而人民歸附,然後成為大國的。在當時科技落後、人口稀少的曆史條件下,人力資源就是第一資源,人口大國往往就是政治大國、經濟大國和軍事強國,和現在不同。
周朝建立不久就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太公呂尚卻因此意外的獲得了一項特權,即“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
“海”自然是指東海,“河”是指黃河(當時的黃河並沒有流經山東,具體指哪一段不清楚),“穆陵”在今天湖北省麻城縣北,“無棣”在今天河北省盧龍縣,雖然具體的範圍不能確定,但這肯定是一片很大的範圍。“五侯九伯”是虛指,是指這個範圍內所有的諸侯國。“實得征之”就是有權進行征伐。這其實是一項很大的特權,因為按照周禮的規定,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不是自諸侯出,這似乎也為後來齊桓公的稱霸埋下了伏筆。
齊國有了這項特權之後,可以想象齊國幾乎是想打誰就打誰,隻要能夠打得過。這就為齊國的領土擴展提供了條件。一個諸侯國要人口有人口,要土地有土地,在當時生產力非常低下的情況下還不能成為大國強國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說,齊國想不強大都不行。
從太公呂尚到齊桓公共經曆了十幾代國君,曆時近300年,齊國儼然成為泱泱大國,似乎具備了所有稱霸的條件。
但是,還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