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卷秦始皇(1 / 3)

首先說起皇帝秦始皇是一個不得不說的帝王,本章就著重說,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首先人們所知的千古一帝在書中的記載: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也有呂政一說(詳見“人物爭議-姓名之爭”目錄)。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十三歲時繼承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之後,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製,代以郡縣製;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裏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係。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製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這就是書中所記載的秦始皇。而說起秦始皇最大的功績就是統一全國,如果沒有統一全國就沒有後麵的那些事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統一一直是中國曆史的主旋律,統一戰爭則是大一統的必經階段。秦一統更是離不開作為其前身的秦國所付出的巨大犧牲與努力。戰國時期諸侯征戰與諸侯國之間的交通道路緊密相關,而交通道路的形成多與地區商業繁榮程度、諸侯國都城選址布局、地區文化發展程度、地區軍事戰略價值相關聯。第一階段:秦收複失地作戰階段。該階段時間界定為公元前 354年——公元前 322年。該階段以雕陰之戰為主要轉折點,秦軍主要戰略目標是收複魏國奪取的河西地區,並對魏上郡、西河郡、河東地區實施穿插。第二階段:秦戰略儲備作戰階段。該階段時間界定為公元前 319年——公元前 294年。該階段秦軍主要戰略目標是巴、蜀——秦之間的蜀道、楚漢中地區,魏曲沃——鹽氏地區,韓鄢地軍備製造區。第三階段:秦迫都亡軍作戰階段。該階段時間界定為公元前 293年——公元前 260年。該階段秦國總體作戰策略是自宜陽突入至魏河內地區,完成對韓、魏國土的東西橫向切割。之後南下楚國、北上趙國,削弱兩大諸侯國軍事實力。與此同時,秦軍要盡可能消滅敵對國有生力量。第四階段:秦統一六國作戰階段。該階段時間界定為公元前 259年——公元前 221年。該階段秦國戰略目標是在長平之戰後持續削弱趙國實力以求亡趙;抵禦諸侯國合縱;以鄢地通道實施對韓魏國土南北縱向切割,進而吞並韓魏;借助“鄂君啟金節”車節路線實現對楚淮北地區的軍事滲透,利用“鄂君啟金節”舟車節路線與淮泗水路實施與楚戰略決戰;借助“午道”及環渤海航道最終完成對燕、齊的統一作戰。秦統一六國並非一蹴而就。在秦統一六國作戰的前三階段,秦國奪占諸多關鍵地點與戰略路線,為秦統一六國作戰打下堅實基礎。秦在公元前 319年奪占鄢地後,在公元前 312年爆發秦楚丹陽——藍田一役,韓國複奪商阪塞。其後,公元前 308年,秦奪宜陽,同時拔除韓商阪塞。隨後,秦在公元前 301年爆發秦楚重丘之戰,秦逐漸控製武關——宛——重丘——鄢通道,開始利用楚國的“鄂君啟金節”路線。最終利用“鄂君啟金節”路線在王翦滅楚。在公元前 293年伊闕之戰後,秦開始滲透至韓、魏南陽地區,至公元前284年,諸侯合縱伐齊,秦已經深入至“午道”核心。其後,利用鄢地通道、午道、“鄂君啟金節”路線,秦先後發動了鄢郢之戰、大梁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秦國不僅奪占關東諸侯國大量土地,還嚴重消耗了關東諸侯國有生力量,為秦統一六國作戰奠定了基礎。而這時的秦國就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剩下的就是六國相繼被滅。嬴政當上皇帝的功績也是相當亮眼如1.掃滅六國,統一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