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不請自來柳麗娘(1 / 2)

編遣會議與和平解決東北近在眉睫,白崇禧與丁嫻鶴曾展開過這樣的討論。和一般的情侶沒什麼區別,也曾西窗剪燭、卻話巴山夜雨,然而這次論及的卻是與國勢曆史相連的軍國大計。

丁嫻鶴問白崇禧:“此次倭寇謀殺張作霖,其處心積慮侵略東北的計劃已如箭在弦上,若出兵東北,則濟南慘案血跡未幹,倭寇加以阻撓以之為借口殺戮平民在所難免,且後果將遠超濟南慘案的範圍,謀求和平解決東北已勢在必行。況且統一形勢在即,張學良權衡利弊和平接受統一已為必然。對於如何和平解決東北,你可有辦法?”

白崇禧說道:“張宗昌部紀律廢弛,張學良恐張宗昌出關後為東北之累,不讓張宗昌出關,在灤東進剿解決張宗昌後,張學良已派代表入關接洽服從統一。而東北奉張軍內部派係林立,張學良雖說年輕不羈,但並不是等閑之輩,奉張軍內部派係林立、不少人資格比張學良老,張學良在這種情況下運用手段把持全局。現在馮玉祥閻錫山想進軍東北,與奉張軍有夙怨且希望東北成為他們兩家的天下,蔣總司令尚在猶豫不決,應該趁機提出意見,況且此時奉方代表未見接見且屢遭恫嚇,派人保護並及時與之接洽,並體諒其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心理。”

丁嫻鶴說道:“想必你早已注意到了楊宇霆這個人?”

白崇禧點頭,說道:“張作霖重用楊宇霆,一是因為楊宇霆的才智,二是因為楊宇霆和徐樹錚的關係。楊宇霆胸有韜略,從舊軍改新軍的建設到東北實業經濟建設方麵,都做了不少實事。若沒有楊宇霆,東三省恐早已不保,且楊宇霆絕非倭寇所扶植之人,而是為我國不丟失東三省作出不少實事的人。在和平解決東北中,我寧願與楊宇霆合作,以免張學良在大事上誤國,有楊宇霆則東三省不會失去,而且楊宇霆經略東北、整改新軍、建設實業經濟,結合整個東北的戰略地位,我還是希望與楊宇霆合作取代張學良。”

丁嫻鶴說道:“從這一點上說,我和你是一樣的,同樣希望與楊宇霆合作。但可慮之處正是你剛才所說,張學良固然大事誤國,但小處權術上和派係林立之中保全自己的地位把持全局還是有一套的。而楊宇霆才智過人,整改新軍、建設實業經濟、保東三省不亡,功勳卓著,但恐怕難免曆來有才智有血性的誌士名將功高蓋主、鳥盡弓藏的命運,況且楊宇霆以周公輔佐成王自居,不知收斂韜晦,以張學良在小處權術上的手段,一旦張學良殺楊宇霆,我們無法插手幹預。與楊宇霆合作可促進東北戰略建設也免於張學良誤國失地,然而促和平統一卻是在張學良和蔣這一邊、楊宇霆很可能死於張學良之手,這就是矛盾之處。在我們國家做事,就是難在這上。”

白崇禧默默歎息,而後,果然張學良拒絕了倭寇的拉攏而接受了蔣派來的使者商談統一的條款,東北和平易幟,服從在統一之下,而楊宇霆死於張學良之手。

丁嫻鶴又問白崇禧:“下一步編遣屯邊之時,你希望做什麼?”

白崇禧毫不猶豫地答道:“樊耀南刺楊增新,金樹仁捕樊耀南,西北邊疆從此多事。從小即有屯邊之誌,這回自然是屯邊西北邊疆,讓國家從此無西北後顧之憂。”

丁嫻鶴默默望著白崇禧,白崇禧那雙眼睛閃著智謀深沉的光又飽含著愛國情懷,她越來越感到選擇這位仰不愧天愛國情懷深沉的青年為伴侶是何等正確。然而,為何滿腔愛國情懷屢屢被掣肘,這樣一番為國為民的心意為何得不到實現?想當年自己遠別北方海疆來到西北,為鞏固穩定團結出力亦為尋求聖傳真道,是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是權力漩渦還是隱居歸隱,原本沒有區別,這一番情懷何等相近。如今經略西南、建設內政與國防之時,她思索過,三民主義與傳統文化的一些東西相結合的內涵,要做事必須用權術鬥爭固然是一方麵,但是,還會有更好的詮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