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劉愈自從從軍以來第一次正式帶兵出征。
以前他用的都是野路子,沒這般正式。作為新皇登基以來的第一次出征,本來新皇應該親自出城為劉愈踐行,但因為此行是對內的戰事,一切都以低調為主。甚至連禦林軍出城都是分批進行。
所調用的兵馬,從南長安大營調步兵兩千為右軍,從禦林軍調步兵兩千為左軍,再加上女軍四千為中軍。這是劉愈所帶的全部兵力。而後勤方麵主要由南長安大營負責,各路的行進和布防,一切都突顯前快後慢的節奏,趕路緊急,在進入叛亂區之後減速慢行。
這次平叛基本都是以步兵為主,畢竟現如今大順朝的騎兵都聚集在北部邊關準備與突厥的一戰。而劉愈所能調用的騎兵,滿打滿算不到五百騎。
叛亂已經蔓延到關中中部以南的大多數地區,使得關中南部的賑災也處於停滯狀態,很多流民都放棄家園向北遷徙來躲避兵禍。也有很多的難民加入了叛亂的隊伍。
在叛軍中,比較有聲望的是地處東部回城一帶的福成和相對靠南的陸九。其部下相對有軍紀,在明搶方麵也隻是應對官府和富戶,麵對災民他們還發放糧食來擴充軍隊。因為福成一係的叛軍相對靠北,是在東水營南下之後首先清剿的一部,在與福成叛軍的兩次交戰中,福成叛軍基本都以潰敗結束,但因為朝廷有令不得以殘殺來對待叛軍,因而東水營大軍也並未展開追擊,福成叛軍已經分散到周圍六七個縣城,據城而收。
至於南部陸九一係,則因為旱情的嚴重,更加缺糧一些,向北發展被齊方和張無諸所招募的新軍做阻隔。雖然新軍裝備尚不齊全,所用的基本都是地方團練的武裝,但這些武裝也比叛軍先進不少。地方叛軍遇到新軍也不敢戰,躲躲閃閃基本是遊擊戰。到處都有叛軍,也並不止福成和陸九兩路,加上地方旱災和流民處處,給朝廷的平叛無端增加了很多難度。
到大順朝,關中之地徒弟最為肥沃,養育了二三百萬人口。雖然有很多地區的旱情很輕,但因為這次叛亂的蔓延,使得整個關中之地都處在一種混亂的狀態之下。軍隊越往南,見到的境況越為不堪。因而這次平叛是和救災一起展開的,後續而來的糧草,也要運抵到災區,這次平叛出兵的明目是由劉愈協同地方分發賑災糧米。
因為流民的問題,大軍行進的速度也不是很快,原本計劃兩天抵達重災區,結果到第三天的下午,中軍才路過關中中部城市錄城。在錄城城外,大軍也是第一次夜駐,劉愈也要彙總各方麵的消息,確定最後的戰略問題。現在各路叛軍混雜,先清哪一路,或是以何種方式來平定叛亂都是擺在他麵前的問題。
對於內戰來說,劉愈盡可能還是想以撫為主。叛亂之眾,大多數都是活不下去的災民,隻要有口飯吃,對於他們來說也沒有繼續對抗朝廷的必要。可現在劉愈不單要麵對一些活不下去才叛亂的饑民,更要麵對那些有政治目的的叛亂匪首,更有淮王一係的人在暗中作梗,提供給這些叛軍武器裝備上的支援。畢竟鐵質的兵器在民間還是為少,總不能拿把菜刀上陣殺敵,斬木為兵也不適合跟正規軍作戰。叛軍所用的武器,基本也都是地方團練倉庫廢舊的武器,甚至有的直接用鐵杵和鐵鏟之類的農耕器具為武器,也不需要多先進,他們靠的是一股氣,衝上去搶完了,集合回來分發了糧食,然後再準備下一次的哄搶。